现在Y系列材料之所以不适合做叠层器件,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与之匹配的顶电池材料,也就是光吸收边可以达到1100甚至1200纳米的有机光伏材料。
如果日后能开发出来一种与之适配的体系,说不定真能产生奇迹,把器件效率冲到20%也说不定。
到时候,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缩减超窄带隙有机光伏材料的能量损失”。
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了,Y系列二元单结体系的潜力,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呢。
最近因为分配给Y系列受体的算力比较少,一直没有什么亮眼的结果出来,Y系列受体体系的最高效率还是卡在14.8%上不去。
在《科学》文章的大框架做好后,许秋没有急着写正文,因为他打算投的是“报告”类型的工作,只有2500个字。
对现阶段的许秋来说,写这种短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爆肝的话,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写完。
另外,也是因为这周四《无机功能材料》课程,要进行期末的PPT汇报,他需要花一些时间准备一下。
虽然许秋没有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课程上面,但也不能完全不准备,如果有可能的话,谁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全是A呢?
《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授课老师名叫于冰,教授、“杰青”。
他的课题组主要是做储氢材料相关的,组里有三四个博后,因此科研成果还是非常多的,平均每年能发一篇AM、JACS档次的文章,另外杂七杂八的一二区文章也不少。
单论学术成果,于冰课题组在材料系里估计能排的进前五。
至于目前排行第一的课题组是哪个?自然是魏兴思组。
虽然于冰学术工作做的不错,但他在系里的风评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比较PUSH,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的课题组,九成以上的氛围都是偏向PUSH的,就如同现在国内的盛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靠着当下一代人高强度996支撑起来的。
另一方面,于冰也比较“小气”,他们实验室的耗材,比如一次性手套会被要求重复利用一周,而且每个月给学生发的钱也不多,就是属于那种博士生不发钱,硕士生只发六百块的组。
当许秋还是科研小白的时候,他曾经比较困惑:怎么导师会不给学生发钱呢?怎么一个月就给学生发几百块?是不是导师把钱偷偷吃了?
后来随着对科研圈的深入了解,许秋知道确实存在部分导师吃钱的现象,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更加普遍的原因,还是导师手上没经费。
魏兴思课题组,也就是他青千刚回国拿到了顶格的差不多300W的启动经费,比较有钱,组里之前的花费也一直都比较大手大脚,现在四五年过去,这批经费基本上快用完了。
如果新的杰青基金或者重点项目申请不到的话,也将会面临待遇缩水,材料不能随便买的境况。
包括前不久魏兴思还刚刚把发文章的奖励下调了,这就是组里经费不足的缘故。
科研圈里,只要不是头部课题组,也就是那种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随便申请的课题组,大多数课题组都是缺钱的。
四年能有八十万经费都很不错了。
而300W的重点项目,一方面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谁都能申请到的,一般就两个名额左右,还要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起竞争。
竞争者里面不乏“长江”、“杰青”,甚至还有院士。
比如这次有机光伏非富勒烯相关的重点项目,竞争压力就非常大,魏兴思也是怕自己不够分量,才喊上了龚远江一起,力图一起瓜分300W。
至于上千万经费的重大项目,普通的研究者就不用想了,不可能拿到的。
其实,不仅是学生待遇低,普通的青椒学者待遇同样不高。
如果工作在魔都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的青椒学者基本上努力一辈子都不一定能买的上房。
就算学校有分配的房子,多半也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不能随意买卖的交易限制,产权不属于自己,或者类似“人走房收”的政策等等。
或许待遇问题,也是国内科研圈很难出诺奖级别的成果,留不住高端科研人才的原因之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