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科研属于最高第五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房子这类财产相关的需求,属于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
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就去追逐第五层级的需求,在动力上显然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说“搞科研和有钱的家庭更匹配”的原因。
既然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么如果国家去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以期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能否有所改善呢?
许秋估摸着同样也是难以实现的。
国内很多制度或者路线选择上,其实都是“以史为鉴”的。
比如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禁毒力度,就是因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这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有些类似于历史上宋朝的“高薪养廉”。
当时宋朝推行这项制度,结果最后通通变为了“高薪养腐”,极大的增加了国家内部的损耗,最终成为宋朝衰落的一大诱因。
因此,国内偏体制内的工作,待遇注定不会很高,就是怕出现类似的情况,钱花出去了,但是啥效果都没有,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损耗。
不过,虽然科研的道路很艰苦,但还是要有人来做的。
要不然怎么实现科技进步呢,怎么实现伟大复兴呢?
就像A股万年3000点,也总要有爱国人士为国接盘一样。
因此,像魔都综合大学这样的高校,会倾向于把理工科的本科生留下来,继续在学校保研做科研。
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把很多不适合做科研的学生,强行给忽悠到科研这个行业中来了。
这也是现在科研圈各种乱象的诱因之一。
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从小城市或者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都是空白的,对就业只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因为就业这门课程,学校是不会教的,基本上只能通过自己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的培养,但想要自发的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些懵懂无知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被学校里信任的老师一忽悠,很可能在自己也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科研的时候,就保研上贼船了。
一旦保研,学校立刻封堵住学生的退路。
比如不能打印成绩单(防止学生出国),不能打印三方协议(防止学生就业)。
同时,在研究生期间,也给予了导师非常大的权限(防止学生划水)。
其实,许秋觉得学校有义务让考虑保研的学生提前了解科研的具体情况,再让学生做出选择。
方法也不难,开设一门类似《走进科研》的必修课程即可。
但现状是大多数的学校并不会把这个情况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自己品。
显然,大家都知道,一旦把这个事情开诚公布,敞开说以后,像魔都综合大学的保研率一定会大幅降低,不利于优质生源涌入科研这个“清水衙门”。
可以说是学校在打一个消息差,利用了学生和学校之间信息的不对等。
因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天然是有“利己”属性的,一旦当他们知道选择就业而非科研,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就业。
但国家需要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思考,让一部分人做出不“利己”的选择。
换言之,很多时候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可一旦把事情说的通透了,就没有人愿意去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