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势造英雄,可金某看来,却是英雄造时势。”金重国并不是恭维地说着真心话,“郭帅便是如此的英雄。”
众将纷纷附和,与郭大靖算是友军关系,也甚是相熟,多数还见证了郭大靖从小旗官到大帅的崛起。
郭大靖谦逊了几句,便询问起朝鲜军队的情况,还需要哪些武器装备,以及其它的物资。
林庆业所训练武装的不到两万的军队,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上已经与东江军并轨,只有火炮数量存在着差距。
这不算大问题,补上一百多门迫击炮,并相关的弹药物资。朝鲜义军又是与特战营共同作战,就更把握了。
“大明朝廷对东江镇寄予厚望,也给予了极为宽松优厚的条件。”崔孝一不掩羡慕地说道“平辽之后,辽东五年的治理权,使得政策可以延续,军民没有后顾之忧。”
对于朝廷,更准确的说是从崇祯皇帝的角度,平辽就是平辽,把原来的辽东之地光复,也就达到了目标。
急功近利的皇帝,没有战略目光长远规划的朝堂诸公,根本没有重建辽东的计划,有也是老一套,效果可想而知。
即便是有计划,重建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呢,朝廷根本拿不出来。
所以,与其说朝廷给东江镇宽松的治理权,倒不如说是把沉重的负担甩掉。
甩掉的负担不仅是重建辽东,安抚黎民,还有巨额的辽饷,这才是要把财政压得崩溃的关键因素。
至于平辽之后,朝廷还收不收辽饷,或是变换个名义,继续压榨百姓,就看朝廷的良心了。
郭大靖当着朝鲜义士的面儿,却不能对大明朝廷过多微词。他们都是在封建礼教中培养成长起来的,对于忠义,和郭大靖的理解完全不同。
“辽东重建,任重而道远,需要巨量的钱财物资,以及庞大的人口。”郭大靖沉声说道“五年时间,却是未必够,也未必能见到太大的效果。”
郭大靖虽然有宏图大志,可也有清醒的认识。在把辽东经营成可靠的物资基地前,他还没有入主中原的资本。
他虽然崇尚武力,却并不想对同胞杀个尸山血海,或者说尽量让华夏子民少些伤害。
军兴前,辽东汉人已有数百万,现在连解救带移民,还不到百万,还没有达到郭大靖的目标。
足够的人力,足够的产出,不管是生产,还是耕种,都要足以支撑郭大靖去征战天下,这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五年十年也未必够。
崔孝一对郭大靖倒是很有信心,说道“郭帅的经营才能无人能及,重建辽东,五年时间纵然不够,亦不远矣”
停顿了一下,他又笑着说道“不说别的,便是东江军将士的待遇,便令我军士兵羡慕不已。今年春耕种了大面积的土豆,平安北道的百姓在秋后也要感激郭帅的建议。”
朝鲜平安北道今年种植了大量的土豆,很有希望在秋收后缓解粮食的紧张。
不管是谁当朝鲜国王,都没有改变朝鲜地瘠民穷的状况,平民百姓的生活依然是贫穷和饥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