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在不能叫义兵了,而应该是朝鲜的官兵。且是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朝鲜军队。
尽管郭大靖并不奢望朝鲜军队能够多大的助力,但林庆业要做出的军事调整,还是对他的整个战略很有利。
从林庆业的讲述中,郭大靖也听出来了。仁祖李倧并不是要真与建虏开战,甚至连撕毁盟约的胆量也没有。
只不过碍于朝野对建虏的厌恶和仇恨情绪高涨,东江军又俨然有了压制建虏的实力,他才采取了默认的方式。
说到底,这是封建帝王通常会使用的手段。将臣子推到前面,成了是自己英明神武,知人善任;败了也好办,臣子就是替罪羊,跟他毫无关系。
“林兄手中有多少精兵强将”郭大靖虽然有所猜测,但还是想问个准数,虽然建虏攻打朝鲜的可能性不大。
林庆业有些赧然,说道“经过这几年的武装和训练,现在有步骑一万五六千,火炮一百多门。”
这样的兵力,如果是东江军的话,相当于一协,倚坚防御的话,倒是也不怕建虏来攻。
但对于朝鲜军队的战力,郭大靖不敢看得太高。主要是实战经验的缺乏,那些以志愿者加入东江军,经历过战火考验的毕竟是少数。
“平安北道的地形对贵军防御十分有利。”郭大靖委婉地说道“郭某建议采取纵深防御,建虏凶悍,但连续作战后,其势亦不能穿鲁缟。”
平安北道多山多丘陵,把兵力呈大纵深布置,倚坚梯次防御,持续消耗建虏的攻击动能,足以使其筋疲力尽。
郭大靖微笑着,继续说道“我军亦不会坐视,镇江、宽甸、皮岛皆有部队驻防,可以出动相助贵军。”
林庆业和沈器重相视一笑,心中轻松下来。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建虏想要攻伐朝鲜的困难很大。虽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有东江军的援助,绝不会重蹈丁卯胡乱的惨剧。
“我军虽然未获王命主动向建虏开战,但和之前的做法一样,可以暗中派兵加入东江军,在辽东与建虏作战。”
林庆业端起茶杯,笑着说道“只是郭帅莫要嫌弃我军战力孱弱,不堪使用。”
郭大靖呵呵一笑,拱手说道“郭某求之不得,如何会嫌弃”
以志愿者加入对建虏的作战,是郭大靖想出的主意。这样的话,即便在战场上意外被俘,朝鲜方面也能够推脱。
林庆业也是个聪明人,知道己军的缺陷,那就是实战经验不足,以及对建虏的畏惧心理。
不断地派出人马参战,积少成多,对于提高朝鲜军队的战力有极大的帮助,很多表现勇猛的朝鲜将士都成为了骨干和军官。
沈器重作为非军事人员,只是在旁边微笑地倾听,很少插话。
林庆业和崔孝一的部队,已经被当作沈器远的亲信嫡系培养。不管以后是不是要另立新君,有强军在手,都是倚仗。
从现在朝鲜国内军队的情况来看,这两支军队无疑是最为强大的,尽量在人数上并不多。
可交好东江军就又多了一层保障,哪怕政变失败,只要东江军施压,沈氏一族想必也能幸免。
眼前这位年轻又沉稳的郭帅,数年之内已经成为东江军的二号人物,前途不可限量。
也正因为年轻,行事更加果断,甚至说是张扬。更少了毛文龙的暮气,以及对明廷的死忠。
遵化大捷,尽管重创了建虏,也是东江军最好的战法选择。但在沈器远、林庆业等人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郭大靖与其他明军将领的区别。
打着勤王的名义,却不是一心一意,颇有拿皇帝、京城作诱饵的意味,趁虚而入,切断了建虏的退路。
在封建社会,同样有政治正确,且是高于一切的。丢失多少城池,死亡多少百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一人。
也正因为郭大靖和毛文龙有轻视皇权的举动,沈器远等人才更认为他们也会在朝鲜的变局中站在最有利于自身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