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办的不厚道”
对于无字碑,众人纷纷给予鄙视。
“学武则天呢?功名留给后人评说”
“难道后来就没人说过这件事?”
“肯定有人上过奏折,可这事你一个员工只能给建议,做不做,你的boss决定”
“说到奏折,奏折为什么叫奏折呢?”
水友提出了自己的好奇。
“奏折啊”
曹七七浏览了一番脑海的记忆,还别说,系统真给力:
“奏折是重要菅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折奏、奏本、题本、揭贴。”
“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清代菅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其讼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正式菅文书之内。京内外菅员,不论菅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太后,权臣,顾命大臣等,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
奏折形制:
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10cm;
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为什么奏折是清朝确定的呢?”
水友们费解
“之前的朝代没有吗?”
曹七七道:
“之前历朝历代也有,只不过不叫奏折,叫奏疏”
疏,指分条陈述,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奏折的变迁:
上书: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
奏:
秦代为臣僚上书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其用途据《文心雕龙》载为“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程式: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奏至明代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章:
汉代向皇帝谢恩、陈述问题使用的文书,后汉时臣僚向皇帝谏议或庆贺也间或用章。沿用到魏晋。
表:
是臣僚向皇帝陈情的文书。东汉以后凡议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等均用表。自唐迄明、清,表只用于陈谢、庆贺和进献。其程式:汉代首称“臣某言”,末云“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明、清时首称“某王某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云云”,末云“臣等无任瞻天仰圣踊跃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后书“某年月日,臣某某”。
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