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上来就报道最好的体系,比如直接把效率给干到12%以上,那其余效率上不了12%的体系,就很难发表很好的文章。
直接报道最佳的体系,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属于损人又不利己。
因为不仅会砸了自家的饭碗,提升自身文章发表的难度,其他同行发表文章的难度也会提升,相当于连带着同行的饭碗也给砸了。
所以一般有了大的突破,大家也都会先憋一憋,让性能的提升过程平滑一些。
除非是能够冲击《自然》大子刊甚至CNS的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有机会发表,肯定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邬胜男把Y1名称拿走的这种操作,其实是占了许秋的便宜。
毕竟Y系列材料最开始是许秋开发出来的,现在邬胜男想要拔得头筹,就相当于是抢了许秋的文章。
博后学姐是老科研人了,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她主动提出,这篇文章她和许秋共一。
这是许秋应得的,他也就没有推脱,直接笑纳。
最终,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初步完成了两篇文章的撰写。
现在这两篇工作都缺少光源的数据,以及NIM第三方检测的数据,这两个数据差不多在三月初就可以补齐,到时候就可以接连投出。
其中,第一篇是Y1体系,拟投AM。
因为有“新体系,13%的效率”为亮点,再加上许秋的名字、魏兴思课题组的加成,所以这一篇AM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另外一篇,博后学姐把Y6、Y7两种材料合并在一起,这个工作中的最高器件效率达到了她打算投一篇JACS。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她这种效率能破14%的体系,也可以考虑往上冲击一下《自然》大子刊的,毕竟打破了当下有机光伏世界纪录的工作。
虽然中稿的概率不高,可能只有两三成,但至少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博后学姐并没有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她知道许秋那边有效率接近15%的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她这边投《自然》大子刊的话,审稿周期整上三个月,万一被拒了,到时候再投AM、JACS可能都不能稳定中稿了。
因为在那个时候,许秋更高效率的体系或许都已经发表了,她手上的14%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稳妥起见,能拿一篇JACS,也算不错了。
莫文琳汇报了接下来的实验计划,主要是关于Y系列材料的叠层器件,这个研究方向是许秋交给她的。
因为许秋预感,想要让有机光伏器件在效率上进一步突破,或许就要靠将Y系列材料和叠层器件两个大杀器结合在一起。
之前他虽然尝试过这个想法,且失败了,但在那个时候,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这两个领域的不熟悉,再加上材料的选择有限等等。
而现在,不论是Y系列材料的开发还是叠层器件制备,许秋都已经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机光伏领域的材料库也被同行们加深了不少,重新尝试,或许就能有不同的结果。
几位本科生都旁听了组会,不过并没有汇报。
范文堂依旧是文献汇报,讲的刚好是许秋寒假里看到的部分文献。
虽然范文堂的文献汇报,对于许秋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收获,但也能看的出来,对方还是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看样子,范文堂在寒假的时候也没有完全闲着,可能是他主动从魏老师那边要的文献。
许秋本来以为只有自己在寒假期间干活干的比较猛,没想到课题组其他小伙伴们一个个的也都非常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