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对比之下,田晴认为接下来应该主要和芬兰Ronald那边合作,制备不同传输层材料下的叠层器件,分析传输层、器件结构对于电荷界面复合情况的影响。
讲的故事就是“怎么设计叠层器件,才能够降低界面复合造成的器件性能损失,进而得到高效的器件”。
这样的话,瑞典冯盛东那边基本上就无法合作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总不能无法合作还要强行合作吧。
陈婉清带来了一些蓝河公司的消息。
蓝河团队的人数进一步扩张,从刚开始的几人小团队,扩展到现在近30人的小团队,还配齐了人事、财务等细分部门。
另外,蓝河公司在开发出第二代刮涂机器后,现在第一代基于全印刷电子技术的初代试用型零号机也已经完成。
这台零号机在将来有望实现打印制备包括传感器、芯片、太阳能电池在内的多种电子器件,但现在还只是一个样品机,并没有那么多的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打印的工艺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的优化;
另一方面,也是缺乏用于打印的功能性墨水,而墨水是全印刷电子技术的核心。
因此,蓝河决定加大对功能性墨水的研发。
同时,蓝河还找了同基大学的方嘉老师合作,进行印刷型柔性发光器件OLED的研究。
据说他之后还准备布局超级电容器、微电子集成电路等等。
可能蓝河也是发现,不能把鸡蛋都放在有机光伏这一个篮子当中,把研究领域分散开来,就可以分散风险。
许秋汇报了接下来工作的想法:
“设计合成了Y11、Y12等若干Y系列受体材料衍生物,有望在器件性能上取得突破……”
“L2、L6、S1,这些是清北大学臧超军、中科院化学所卢长军、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等课题组开发出来的给体材料,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合成一些,用于自己的研究当中。”
说起来,自从许秋这边开始大范围用姓名的字母缩写命名材料,其他课题组也纷纷开始跟进。
大概人们也都意识到了这种命名的好处。
一方面,比较省事,不需要起一个非常长又难以记忆的名字;
另一方面,这种命名具有辨识度,只要看到前面的字母标识,就能够知道这是哪个课题组的材料。
“我打算近期先把之前几种Y系列材料的工作整理出来,投出去,同时让韩嘉莹、邬胜男帮忙分别优化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
许秋的想法是等自己把整理出来的几篇文章投出去后,刚好那边L6-Cl、Y20材料也差不多优化好了,就可以无缝衔接,简直堪称完美。
韩嘉莹响应了许秋的号召,表示会帮忙合成L2、L6、S1等材料,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同时学妹还提出了PTQ2材料的合成路线,并打算在这个体系中应用非卤溶剂、刮涂等手段。
邬胜男在寒假期间,和许秋打了个商量,要走了Y1的名称。
这样,原先博后学姐开发的Y5材料的名称变更为Y1,Y6、Y7的名称不变,原先许秋开发的Y1-Y4材料的名称,变更为Y2-Y5。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先报道一个效率不那么高的体系,比如邬胜男选择的体系是在这个体系中,不论是给体材料还是受体材料,都不是最佳的,器件效率也只有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许秋没有什么意见,这算是水文章常见的套路了,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
他当初报道ITIC也是这样的,最开始那篇AM用到的体系便是效率只有8%。
如果以8%作为基准体系,后来只要效率超过8%的体系,就能发表一篇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