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其他课题组的话,小课题组可能他们因为加工工艺优化的不够好,没办法做的和许秋一样高,但一般也能做到效率10%、11%;
而像龚远江、徐正宏等大课题组,基本上材料到手后,对照着文献中的制备条件,几个博士、博后轮番上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把许秋这边的结果差不多重复出来。
同时,有机光伏领域每个突破世界纪录的体系被报道出来,都被强制要求第三方检测,这也大大提升了造假的难度。
因此,许秋几乎没有听说有机光伏领域有造假的,至少顶刊方面是没有。
如果是SCI三四区的期刊,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有机光伏领域虽然相对钙钛矿、石墨烯是冷门,但也不算那么冷门。
这样“中不溜”的领域发表在SCI三四区上文章,大概率都比不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
因为中文核心的话还有一些大佬,会因为ZZ任务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去投稿;
而SCI三四区的话,大佬基本上都不太看的上,就像魏兴思基本只看SCI一二区文章也只发SCI一二区文章一样。
ZZ任务很容易理解,要提升国内中文期刊的影响力嘛。
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话,比如之前徐正宏课题组的一篇文章,据说他们最开始投了《自然·能源》被拒,转投《焦耳》又被拒,转投NC再被拒,投AM又又又被拒,最后就投到了中文核心期刊某学报上。
他们主要讲述的是关于ITIC、IDTBR这类ADA型非富勒烯材料,为什么性能比较优越的猜想。
因为是纯猜想,没有太多实验数据的支持,所以不受期刊公司的欢迎。
他们也不愿意把这个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猜想,发表在比AM还差的期刊上,索性就发了篇中文核心,然后给国内圈子里每个同行都通过邮件发送了一份拷贝。
许秋也从魏兴思的渠道拿到了一份,阅读过后发现对方文章写的还是不错的,从语言上来看,可能是徐正宏亲自写的,或者他组里的小老板梁浩贤写的。
他们提出的观点,至少可以自圆其说,还是有一定启发性的,但之所以难以发表在《自然·能源》、NC、AM上,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
如果光提理论的话,其实许秋也可以随便提出好几种理论来。
用来解释过去的理论其实并不难想,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已经定死了的,而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那才NB。
这其实也是科学和玄学的区别。
科学既可以解释过去,又可以预测未来,而玄学只能解释过去,对未来的预测就是模棱两可的。
像阴阳五行八卦,生辰八字,星座命格之类的,就是玄学。
但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些,可能也不完全是相信,只是这些东西有时候刚好能满足人们对于某些方面的期许吧。
除了器件数据外,在这几天,许秋也去测试了SEM和光吸收光谱,绘制得到了最终版本的膜厚与效率对应的二维图谱,并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完善了文章。
现在,这篇《科学》文章基本上已经被打磨的非常完美了。
莫文琳上周五从NIM返回,并在昨天拿到了NIM出具的检测结果,标定效率17.1%,与实验室中17.3%的结果基本一致。
中途,NIM的检测员还找莫文琳聊了几句,表示:“看到了这个结果后,一开始还以为是我们仪器出现故障了呢,或者器件面积计算错误,后来反复测试,还叫来了检测组长一同测试,这才把结果确定了下来。”
他们做检测这一行的,还是对当前领域的进展有所了解的。
因为一般过来送检的都是接近世界纪录级别的器件,所以他们也需要确认属实后才能签发证书。
本来之前有机光伏的世界纪录是14%左右,现在突然就突破1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