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陆的研究者,在论文的名字上,非常容易辨识,就是简单的汉语拼音,一般名在前,姓在后。
而像是湾省、泡菜国虽然也有很多中文名字的学者,但他们在写英文名的时候,如果是三个字的名字,就会比大陆学者多一个分隔符号“-”,比较容易和大陆学者进行分辨。
有人说:“国内的清北大学等顶尖高校,是为漂亮国提供人才的后花园。”
主要是阐述“国内顶尖高校,有很多毕业生流入其他国家”的现象。
比如Forrest的这篇文章,三个作者都是国内的研究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确实也不算错。
像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本科毕业生,每年出国、保研、就业的比例大约各占三成。
其中,绝大多数出国深造的学生,选择的都是漂亮国,因为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基本扎堆在漂亮国。
而少数申请不到国际顶尖高校的,可能会选择到大不列颠读个水硕之类的镀个金。
清北大学的具体情况,许秋不是很了解,但多半也和魔都综合大学差不多。
不过,出去的人确实是比较多,但回流回来的比例也并不算低,因为他们父母亲戚好友都在国内。
可能只有举家移民的人才会选择长期留在国外,但这样情况毕竟是少数。
另一方面,出国人数变多,也和科研圈对海外交流经历的硬性要求有关。
想要搞科研,本科毕业就出国是最划算的。
因为一些国际顶尖高校并不承认国内的研究生学位。
清北大学的硕士学位可能还有点用,如果是普通一本的硕士出国的话,可能还需要重新攻读一次硕士,就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
而如果博士毕业,选择出国找博士后的话,这个时候通常就需要手里有大量高质量的文章。
这对于在国内攻读博士的学生来说,还是挺困难的。
许秋这种AM随便发的属于特例。
绝大多数,90%,甚至可以说95%以上的博士生,别说AM,想发一篇AM的子刊AEM、AFM都非常的困难。
而本科毕业出国,找个大牛组,花费五年的时间,水几篇AM的难度并不算高。
虽然种花家这些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漂亮国在科研方面仍然是世界老大的地位。
毕竟,对方有上百年的积累,我们这几十年来虽然是跑步前进的,但对方只是走的慢了一些,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
这是一个追及问题,有点类似于国家之间的“三代人的努力”和“寒窗十年”。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漂亮国的科研圈里存在一些“臭名昭著”的大牛课题组,只需要在里面接受五六年“监狱般的生活”,就可以稳定到手一篇CNS。
就等于说是用五六年的人生换取一篇CNS,但即使是这样,也有不少人趋之若鹜,而且,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本身也要足够优秀才能有“坐牢”的资格。
因为一篇CNS到手,回国落地就能拿个“青千”,后面再搞一搞,用“坐牢”时获得的经验,来“压榨”国内的研究生,多出点成果,弄个“杰青”身份并不困难。
到这个时候,科研道路基本上已经圆满了,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杰青”就是尽头,院士相对比较困难,因为可能前面还有上百人在排着队呢。
接下来,可以选择划水养老,也可以选择不忘初心,继续潜心做科研,不去太过考虑功利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熬出头了,在科研方面拿到了一个近似满级的账号,可以相对自由支配的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了。
除了科研圈外,漂亮国的教育系统也很有意思,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