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现在干实业的不赚钱,但家里有个厂,也不算是很差的家庭了。
其实,如果家里有基业的话,远离一线,回到二三线的家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人来一线追逐梦想,是因为家里没有什么保障,因此选择到机会更多的大城市拼一把,反正也没什么可输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家里有保障,来一线打拼也不错,成了的话,可进可退,就算打拼失败了,也可以选择回家继承家业。
田晴“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有了初步的进展。
主要是瑞典冯盛东那边通过TAS等方法,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几张机理示意图,用卡通图的方式展示出不同HOMO能级下,电荷输运过程中,各种复合现象的时间尺度变化。
许秋还是有些佩服冯盛东的,非常的高产。
这一年来冯盛东和魏兴思课题组强强联合,一起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估计他助理教授转正是没啥问题了。
陈婉清现在已经在蓝河那边签订了实习合同,开始一心一意的为蓝河公司服务。
组会她也是照常参加的,因为蓝河、魏兴思、许秋合伙开公司的缘故,学姐刚好作为中间人,负责传达一些蓝河公司那边的进展。
这段时间,蓝河主公司主要是在做一代原型机上市前的准备、调试工作。
光电材料公司那边,也开拓了两个新的客户,虽然暂时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是随着有机光伏领域的热度逐渐提高,未来的前景可期。
学姐也算是蓝河公司元老级别的员工了,之后转正了估计也能分到一些股份,毕竟,她如果毕业了,就是公司唯二的博士生,地位仅次于魔都交大过去的杨钦。
至于其他硕士生,虽然到公司的时间的比陈婉清早几个月,但一方面他们都是硕士,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手艺,相当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学姐是自带技术过去的。
许秋这周没什么可以汇报的,上周去办了个签证,接着就是《自然·能源》的审稿意见回来,一直在改文章,再之后又把年度基金总结写完,还和魏老师、邬胜男讨论了一下杰青基金的撰写。
日程满满当当,实验进度为零。
韩嘉莹J4给体材料的AM文章撰写进度大约六成,同时又去合成了一批PTQ1。
虽然上上周基于PTQ1器件的效率达到了12.8%,但她怀疑上次合成的一批PTQ1材料的分子量不够高,这个效率数据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便用微波反应器再次合成了一遍。
结果,最后新合成出来的材料,性能还不如上次,最高效率只有12.0%,这让她郁闷不已。
不过,这也是做实验过程中的常态,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科研过程中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许秋帮她找了找原因,发现第一批的PTQ1虽然肉眼看上去分子量不高,但实际上分子量并不低,数均分子量可以达到20000以上。
而新合成出来的第二批PTQ2的分子量反而更低一些,数均分子量只有16000左右。
另外,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批材料中各元素的比例相较于理论比例的偏差更为严重,表明聚合物分子在合成过程中的副反应可能较多。
至于学妹为什么不先做一遍各种表征,找到原因再去做合成,而是选择看似“拍脑袋做决定”直接去重复实验呢?
这是因为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虽然有各种表征手段可以辅助,但很多时候还是靠着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
因为每一项表征都是要花费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的,对于一些小课题组,因为经费不足,很多时候选择不做表征,全靠猜,而学妹主要还是时间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