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战术体系里,所有挡拆配合都发生在高位,进攻落位时,所有的球员、包括中锋都必须拉到三分线外,并且要求彼此之间拉开足够的距离。
进攻发动后,根据挡拆的位置和顺序不同、各名球员的职责和跑动顺序不同、终结点的不同,等等,落实为具体的战术套路,并设定了一系列接地气代号:拍头(以手拍头)、背心(手指球衣)、拳头(握拳高举)……
但无论是那一套战术,王仕朋都在细节上要求得极为严苛。
比如“拍头战术”:中锋在高位给持球人打侧挡拆,其他三名球员分落底角和侧翼。
这套战术最基本的要求是,当中锋和持球人在挡拆时,其他三名球员应当沿各自的既定线路沿逆时针跑位。
而王仕朋的要求是,无论这三名球员怎么跑,得保持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对等。——这压根就是把球员当运转精密的机器来衡量。
而且,这三人的跑动得和持球人的行进保持协同。
举个例子来说,当持球人和中锋打完侧挡拆的同时,近端底角的球员就应当跑到远端,而远端底角的球员刚好要跑到侧翼,而原本在侧翼的球员此时正切到篮下……
什么叫魔鬼训练,这就是!
虽然训练艰苦、枯燥,随时悬着一颗会被王仕朋训斥的心,但当球员们熟练地掌握好这些要求后,慢慢的,开始尝到了甜头。
因为王仕朋要建构的球队,就是一台机器。
而球队里的球员,都是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所以每名球员该怎样跑位,什么时间做什么,清清楚楚,这可比在球场上犯懵要好得太多。
廖凯被安排在了侧翼,主要负责切入篮下,或接球攻、或争抢前场板。这也是王仕朋考虑到他不投三分,专门给他安排的位置。
而在“拳头战术”中,他则变成了提上挡拆的那个人。
挡拆后,他持球单打。
在所有球员中,他是进攻戏份最多的那个人。
几天扎扎实实的训练下来,15名球员(李林因伤提前退赛)才勉强有了一支球队的样子。这时候,他们的第二个外战对手——日本筑波大学队也已经来到长纱。
……
这几天,《灌篮2》第五期全网播出。
大家买好了汽水瓜子,抬着小板凳,聚在宾馆里一起观看。
看完后,大家就不叫廖凯“小师弟”了,改为“李矿长”。
因为当节目里李凯再一次躺着晋级后,满屏的弹幕都是:
“这个李凯凭什么晋级,有谁能告诉我?”
“李凯才是真的家里有矿,伊尔丹和邹凯恒和他相比,都弱爆了!”
“李矿长你好!我是夏矿长,我从《灌篮1》向你发来贺表。”
“蔡旭坤跳着RAP发来贺表!”……
虽然胡志扬经常告诫廖凯,只要有新闻,不管是好新闻、还是坏新闻,都是一件好事。但廖凯仍然不喜欢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大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