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万人,看起来不少,不过却要散布在西起贝加尔湖,东到大海的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用地广人稀来说一点也不为过。
就是这六十万丁口,却是压在漠南的虎墩兔憨、博格达汗(皇太极新上的尊号,此时皇太极已经提前将国号改为大清,自己也称大清皇帝,本民族改为满洲了,也被诸部蒙古尊称为博格达汗)头顶上一柄随时可能掉落下来的利刃。
随着尼堪的介入,原本隶属于察哈尔万户的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阿巴嘎、阿巴嘎纳尔五部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满清时代迁回到原本的牧地,而是留在了车臣汗的东喀尔喀。
如此一来,后世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两盟偌大的土地就空下来了。
不对,也不能说空下来,尼堪已经捷足先登了,那柄利刃的落脚点便在元上都的遗址、后世正蓝旗所在。
自开春以后,一座大城就在元上都的遗址上兴起了,由于有原本的基础,城池恢复得很快,到冬季来临之前,框架已经完全搭起来了,等冬天来临之时,框架里的一些个设施便能在室内进行了。
元上都可是一座外城城墙超过十里、内城城墙超过两里的大城,此城能有这么快的建造速度,自然与尼堪在济州岛“发明”的水泥有关,此时在瀚海国的国境里面又发现了多处富含火山灰的地方,紧邻察哈尔的乌拉哈达火山群便是其中之一。
此城建成之后,尼堪麾下的牧民便能在北至呼伦城,南到察哈尔长达千里的地带进行游牧了。
尼堪原本在乌珠穆沁的牧地放置了五千户阿斯兰本部牧户、三千户万里迢迢迁过来的雅库特人、两千户原本属于死神萧阿林的部落,这些部落在冬季可以转场到察哈尔一带。
五千户阿斯兰部的牧民多半是以前属于伊尔根、霍林、巴尔古津三部布里亚特蒙古人的部落,加上一部分克烈、杭戈多尔的牧民,原本都在高寒地带,迁到此处后自然是大喜过望。
经过多次战事后,尼堪认为萧阿林值得信任了,便让他带领三千骑常备军、两千步军在上都驻守,三千骑都是在这一万户牧民里抽调出来的,两千步军则是在新迁过来的汉人、朝鲜人抽调出来的。
原本守在原地的察哈尔部落在谭泰的精骑灭亡之后也归属了尼堪,这样一来,实际上在两盟的牧户是一万三千余户。
除了这五千常备军,还随时可以动员至少五千部族骑兵。
有这五千人,加上部族骑兵,以及在亲卫队历练过的死神萧阿林镇守,尼堪认为足以应付任何一方的进攻,除非林丹和皇太极联合起来夹攻,但那是不可能的。
但皇太极却不这么想,在与朝鲜人联合进攻济州岛失败之后他立即派出了联络林丹汗的使者——济尔哈朗。
由于尼堪已经占据了察哈尔,与大明接壤了,济尔哈朗只能化妆成汉人,藏在范家的商队里去土默川了——尼堪对于汉商倒是没有丝毫的限制,不禁不收取税收,还任其在自己的领地里往来,这不,范家、孙家的的商馆已经开到了呼伦城、白城、齐齐哈尔、哈尔滨一带。
当然了,这里面自然有利弊的权衡,再三思索过后,尼堪还是放任了他们的往来。
等上都新城完全建成后,两家还会有商馆进驻。
济尔哈朗跟着商队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上都新城。
他将帽子戴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没有鬓角的发型暴露了他的身份——实际上他是多虑了,时至今日,尼堪下面一些个索伦部落还是像女真人那样有剃头、留辫子的习惯,尼堪并没有强求他们像自己一样蓄发。
统一的服饰、统一的发型、统一的语言,那一天自然会到来,但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