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自23日公映,很轻松的在院线那部拿到了3087家影院的放映规模,毕竟院线老板们哪知道彼得-杰克逊+斯皮尔伯格的组合都能输,可事实就是影片首日只收到了230万的票房。
从第一天上映,到第一个周末结束,每天的票房百分比都没有增加多少,这简直就是未老先衰、命不久矣的势头,毫无疑问……它成了这个年尾圈内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
派拉蒙呆住、北美院线联盟也有点不知所措,就连第三次跟彼得-杰克逊合作的动捕一哥安迪-瑟金斯也有点懵,毫不掩饰在记者面前的懵逼样——
《丁丁》1.3亿的制作经费,绝对不低于5000万的宣传成本,可以说派拉蒙给得待遇并不低,也很看好这部作品的市场前景,但首周末不到970万的票房,平均每家电影院只收到了3132美金。
3D厅票价8.9美金,也就是说这三天下来,每家电影院只有350多名观众去看了这部电影,按排片三场计算,每场不到38位的选择实在是对不起这等卡司和宣发规模。
如果是B级片,这数据非常优秀,但放到A类动画大作上,就是非常拉跨。
为什么?
《洛杉矶时报》是这么点评的:“《丁丁历险记》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尽管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但是在这部动画上映之初,我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看好。因为之前有几部类似的动画都遭遇了不同的失败。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投资1.37亿美金的电影,最后票房只有3200万。关于赔本的原因众所纷纭,我认为,除了缺乏一个吸引人的剧情主线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人们对CG真人电影的接纳度不够;
到了2007年,预算1.5亿的《贝奥武夫》上映,北美票房为8200万美金,全球总票房1亿九千多万,也是赔了,但第一个实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动画角色的路子,让观众初步了解了这样的方向。
《贝》其实本事故事也算热血、精彩,但是仍然没有让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达》的热映,一举推广了3D电影的概念,它对于以后3D电影的普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头可不是CG动捕,那只是其中加分的一项。
那对于我来说,看完《丁丁》,3D效果还是赞的,比大部分伪3D片感官更舒适,并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讲得顺畅,能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质比一般的三维动画要做的精细,观影过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头发丝和皮肤的小雀斑。
甚至说对那些喜欢英伦范和复古风的影迷,在这部电影中会体验到操着欧洲口音英语的丁丁对抗拿着老式机关枪的歹徒。
但也仅限于此了,它终究给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所以很遗憾的是,《丁丁》的存在还是证明了用动捕的方式填充动画CG是一种错误的思路,特别是当它定位儿童、青少年市场,但这两个年龄段的观众却对此毫无兴趣的时候。”
相比纸媒的委婉,网络上的一些影评自媒体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带着刺的发声——只能说:斯皮尔伯格的那套东西有些过时了。
“看《丁丁历险记》给我一种很别扭的观影感受:说还原吧,丁丁的翘发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长的船长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礼帽都跟原著别无二致。
只不过,从2D的平面简笔漫画,翻新至形象更为细腻逼真的3D动作捕捉动画,怎么看都跟童年的记忆挂不上勾,一入眼,心里就觉得不对味。
当然,本片有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两位好莱坞顶级商业导演坐镇,节奏感是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