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听直郡王说完一长串关于两人及亲戚不当之事的记录,冷笑一声,道“大哥说的这些问题,虽说是问题,但也不是问题。况且皇阿玛只是让我们查顺天乡试舞弊一案,不是监察官员,那是吏部和御史台该干的事情,大哥怎么平白先自己干起来了”
直郡王不得不承认,太子做了这么多年太子,别的不说,嘴皮子练出来了,怼人什么的还挺溜的。
直郡王恼羞成怒,可康熙在上面看着呢,想要拍桌子他也不敢,只得对着太子没好气儿道“那太子殿下说,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太子道“应皇阿玛要求,我已着人将那届全部中榜考生请至京中,皇阿玛只需当廷一试,便可考知其才学如何,也能知晓两位大人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之嫌。”
直郡王冷哼一声,道“太子殿下就没有找人教他们怎么圣前应答么”
早先年皇阿玛对胤礽可是宠爱得很,几乎所有能摸得着的名家大儒都给太子指点过功课。
也因着如此原因,太子的仕林当中名声很是不错,大家提起太子都会想到一些类似“才高八斗”、“文采斐然”等美好词汇,而自己却只赚了个巴图鲁的名声,听起来有几分莽夫之嫌。
太子对着直郡王不满地看了一眼。
老大就是这个脾气,在皇阿玛面前也不知道收敛。
没有证据的事也敢这么乱说,这不就成为了反对而反对了
太子道“十年苦读一朝高中,凭的就是十几年乃是数十年的勤学苦读。皇阿玛如此圣明之人,这些士子究竟是有真的才学在身上,还是临时抱佛脚得来的功名,想来皇阿玛一试便知。”
如此一来,直郡王若再反对下去,便是觉得康熙没有识人之能,连真正有才之士都辨别不出。
直郡王敢在康熙面前杠太子,却不敢对着康熙多说什么。
太子这一番话后,直郡王终于闭嘴了。
康熙应了太子,对于此次中榜学子进行了当廷考查,更有翰林院一众官员和诸位皇子旁听,得出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那些集结上书的学子乃是诬告,李蟠和姜宸英并没有在录用举人之时徇私舞弊。
太子的性子康熙是知道的,因为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的缘故,他的性子比其他皇子更是孤傲一些,也比较苛求完美,不可能会在这么大场合让自己丢丑。
也就是说,太子这次是有十成十的把握,李、姜两位考官是被冤枉的。
康熙也是翻看了太子呈上来的卷宗后才弄清事件原委。
起初,有两个多年科考再次落榜的考生发出质疑,觉得自己这次准备得很是充分,甚至押对了题目,结果出榜以后依旧名落孙山,遂怀疑两位考官有徇私之举。
他两人原本不过在茶馆内闲谈,却被另一屡试不第的学子听了去便信以为真。
如此这么一传十十传百传了开来。
这是关乎到每一个读书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学子听到以后便义愤填膺开始集结上书,却没有人去关心真相本身。
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殿试的文状元,是个有才华能干事的人,却不是一个善于为官之人。
此人出身诗礼世家,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不逢迎、不结党,招了不少人的眼,出了事之后少有同僚为他说话或者出来保他,甚至还有不少落井下石看他笑话,而集结上书那些人里面跳得最凶的那几个人还是他的仇家。
原本是件子虚乌有之事,这么传着传着竟然越传越像是真事。
康熙相信,那些集结上书的士子并非故意诬陷与两位考官,而是真情实感地相信两位考官并不清白,危害了科举公平和学子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