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困扰着全世界绝大多数主办方的问题,也是95的音乐节项目都不赚钱,甚至巨亏的根本原因。
许多人总是会把音乐节想得相当美好,找一帮知名音乐人,过来演个两三天,就能往腰包里塞八位数的现金,乐乐呵呵地分账回家。
现场的人头攒动,与旋律的振奋激昂,让主办方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音乐节可以为乐迷们打造一个极致美好的幻境,但现实绝对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乌托邦。操作一个几天内营收数千万美元的大盘,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过硬的业内关系,和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的主办方,三个条件缺了两个,原本能赚钱的项目只能打平。有的主办方,三个条件只有一个,看起来很有希望的音乐节最终却只能录得赤字。而更多的主办方,是三个条件一概没有,全凭一腔热情下海,最后被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方各砍一刀,投入一千万美元,最后能回来一百万,都值得开香槟庆祝了。
幸运的是,上述情况,并不是韩易所需要面对的局面。对于他来说,这三者,他兼而有之。
资金实力,哪怕toorrond和edc背后的niac加在一起,都拿不出韩易银行账户和投资基金账户里放着的现金。业内关系,超过三亿美元铺设的网络里,drdre都不能算是主角。运营团队,瀚现场一个项目没做,就能挖来数个ivenation与aegive培养了十几年的高管。
再加上拉斯维加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活跃的演出市场,万圣节这个优质的黄金档期,前后两三个月内华达州大型音乐节活动的匮乏,以及韩易本身对音乐产业充分且全面的了解,adcity要是能办到亏钱的地步,那才是咄咄怪事。
这次音乐节邀请的二十四组嘉宾,几乎可以说是2016年欧美乐坛能够拼凑起来的最强阵容之一。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保障adcity的大部分票房了。
这就是演出市场的现实,从盈利能力和盈利概率上来说,整个行业按照艺人的级别与知名度,呈沙漏型分布状态。
什么意思呢
知名度较小的独立音乐人或者刚刚出道的主流艺人,虽然只能演ivehoe,每场演出就200300张票,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没有保底费用。也就是说,他们能赚多少钱,完全跟票房成绩挂钩。按照新人最高可以拿到的60分成来计算,卖1000美元,就赚600美元,卖100美元,就赚60块钱。对于主办方来说,这种分成模式最为安全,虽然利润较少,但至少不需要提前给演出费,每场基本都能保证不亏损。
哪怕有些新人能拿到所谓的“guarantee”,基本上也都是一次性费用,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再去分后面的票房。只有本地知名度的艺人报价一般250到1500美元一场,哪怕每晚能固定卖出去一千张门票的这种,小有名气的地区性艺人,最多也就是5000到10000美元的酬劳而已。
绝大部分中小型的主办方,主要的收入来源都是这种一千人规模以下的演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财力只能支撑一千人规模的演出。洛杉矶的hoyoodadiu能容纳三千人,场租总成本加在一起也不超过五万美元,哪个主办方咬咬牙都能出得起,但做一千人卖一千张票,跟做三千人卖三千张票,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不可同日而语。
每月做两到三场演出,每次卖一千张票,按照五十美元一张门票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再加上酒水销售和其他收入,大概能做到十六七万美元的营收,给艺人三万美元演出费,再把场地费用和人工成本支付完毕,最终能落到口袋里的净利差不多四五万美元,对于较小的演出公司来说,这已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了。
而再往上面走一点,是什么情况呢
三千到一万人的场地,意味着你需要一位知名度足够,但又没有知名到可以演体育馆的艺人来担纲演出嘉宾。换句话说,你需要的,是一个吊在三四线左右徘徊,这首单曲进了biboard榜单就能多赚点,下首单曲如果没进,商业价值可能就会蹭蹭往下掉的艺人。
光听这个描述,就知道这些艺人的状态有多么不稳定。打个比方,你预订了desiigner半年后的一场演出,如果他在这半年内持续发力,人气和知名度都在上涨,那么卖出几千张票肯定不成问题。但如果他就此沉沦,发布的新单恶评如潮,私生活也是丑闻不断呢
要是这种规模的演出打了水漂,那可就不是几万美元的亏损能止住的了。
因为,能卖出三千张门票的艺人,一般演出要价在20000至50000美元左右。如果是做万人左右规模的体育馆,那差不多得在十万美元的区间。再加上比ivehoe和夜店演出要求高得多、人数也多得多的舞美团队和搭建团队,稍有不慎,就能亏出几十甚至上百万美元。
麦迪逊比尔和碧梨艾利什目前正在跟的futurenothetour巡演就是这样,万人体育馆,两个头牌嘉宾,每个的演出费都在十万美元左右。票卖得完,主办方能赚个几万美元。票务销售不及预期,那就亏损个十几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