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驱逐舰与巡洋舰上,帝国海军依然坚持使用大口径舰炮。
此外,也就是到在大战爆发之后才下水的“杨城”级驱逐舰,才把主炮的数量由两门减少到一门。真要说的话,这是不得已才做出的妥协,即“杨城”级为了装上给“青州”级配备研制的“金钟罩”系统与96具垂直发射管,在设计阶段还考虑过取消全部主炮,而最终只保留了舰首那门。要想保留舰尾的主炮,就得取消直升机飞行甲板,或者是机库,导致反潜能力大幅度降低。
显然,相对于增加一门主炮,两架反潜直升机更有价值。
帝国海军坚持让大型战舰使用大口径舰炮,也就是为了打击地面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对地支援一直都是帝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是帝国保持一支强大海军的关键理由。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是陆权强国。
哪怕打赢了第二次全球大战,帝国的根本属性也没改变,依然得以维护与巩固在世界岛上的陆上霸权为主。
也就是说,帝国的海权,必须为陆权服务。
其实,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这个特征已经显现了出来。
在击败了主要对手之后,帝国海军在大战最后的2年里,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支援登陆作战行动。
到了战后,也就更是如此了。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海军盘踞波沙湾,根本就没有受到威胁,所有作战行动都是围绕对地打击与对地支援进行。
显然,舰炮是最主要的对地打击武器。
如果以使用强度为衡量标准,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更够跟舰炮相提并论,就连舰载攻击机也比不上。
有很多人觉得,帝国海军还抱着巨舰大炮主义不放。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发展惯性使然。
关键就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与波伊战争期间,大口径舰炮一直是对地打击的主要投送工具,不管是打击效果,还是效费比,都超过了航空兵。尤其是在登陆作战行动中,舰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此,帝国海军没有理由不发展舰炮。
只是,随着各种各样的精确制导弹药诞生,尤其是廉价制导弹药出现,舰炮的地位已经受到影响。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次全球大战或许就是大口径舰炮的绝唱。
不管未来战争要怎么打,在技术的推动下,包括舰炮在内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武器被送进博物馆。
当然,还不是现在。
在持续数个小时的炮击当中,38艘战舰打掉了数万发炮弹。
随后就是登陆作战行动。
与传统登陆作战行动不一样,这一次没有抢滩。
在第一批突击部队里面,或者说首先发起攻击的部队中,根本就没有两栖部队。没有登陆艇、没有气垫船、没有两栖装甲车、也没有两栖坦克、甚至没有冲锋艇,离得最近的登陆舰在几十千米之外。
把第一批登陆部队送上岸的是运输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