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中的这种局面必定不是康熙乐于见到的,他更希望看到平衡,而不是一方独大,这也意味着满族妃嫔需要有人站出来。
但尴尬的是,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储秀宫妃身份地位都不足够,还因为过分亲近太子让康熙不喜;贵妃身份地位倒是足够了,但她与满族勋贵的另一方势力太子又立场不同。
以贵妃的出身和立场,满族勋贵也好,包衣家族也罢,她都没法加入,直接成了宫里的第方。
以她的身份地位,她此前一直在宫里默默无声、什么都不掺和还好,如果她突然异军突起,那反而会让宫里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从两方对立变成足鼎立这是康熙更加乐于见到的,但却是贵妃迟迟难以下定决定的。
这条路前景不明是一个原因,其次踏上这条路,贵妃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是另一个原因。
首先,贵妃将不会再有从前那样不用理事的平静日子,其次贵妃必须要争取到康熙的支持,为此她甚至有可能需要完全倒向康熙,做他在后宫中的眼睛、手臂,帮他平衡宫中的局势。
贵妃说是后宫里的第方,但这主要是因为贵妃立场尴尬,另外两方都没有办法彻底接纳她,而不是因为贵妃拥有足够的与另外两方并肩的势力。
论起势力,方中贵妃毫无疑问处于劣势,所以她必须争取康熙的支持,而这并不是做不到的。
如果把满族勋贵集团和包衣家族放在一起比较,那相比之下皇室与包衣家族更亲近,因为包衣相比于满族勋贵更依赖皇室,与皇室之间的上下阶级关系越发分明。
但如果把包衣家族和太子放在一起比较,那毫无疑问康熙对太子更加亲近,更在乎太子这个被他放在心尖尖上的儿子。
可亲近归亲近,天生多疑的康熙同时也猜
忌着双方。无论是太子及其背后的满族勋贵,还是以包衣妃嫔为首的包衣家族,康熙对双方都存有猜疑。
如果这时候贵妃完全倒向康熙,帮他进一步平衡宫中势力,那康熙完全乐于见到这样的发展,甚至还会给予贵妃支持,让她获得与另外两方足鼎立,并在另外两方左右逢源的资格和实力。
因为相比于另外两方,贵妃这边最为势弱,最好拿捏。更别说自从阿灵阿从果毅公府分出去后,贵妃和钮祜禄氏就相当于露了一个大破绽给康熙,他们是有把柄在康熙手上的,用起他们,康熙会更放心。
再加上贵妃早早为胤俄求娶蒙古贵女为嫡福晋,等再过几年胤俄和阿巴亥郡王的嫡女年龄大了,彻底站住了,康熙就会下旨为他们赐婚。
从这个方面来说,康熙对贵妃母子还是比较放心的,因为胤俄是宫中第一个率先亮明旗帜退出夺嫡的皇子和五阿哥、七阿哥情况不同,胤俄不是因为客观原因退出夺嫡,而是他自己主动退出。
但为了争取康熙的支持而完全倒向康熙这些在以前,贵妃是不愿意做的。因为她有自己的骄傲,她不愿意彻底抛下满族勋贵大族的矜持和傲气,不愿意完全向康熙低头。
满族勋贵和包衣家族最大的不同在于满族勋贵势力庞大,家族势力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他们并不完全是皇室的附庸。
相反,按照满洲的政治传统,满族勋贵集团是有资格与皇室一同议政一同决定天下大事的。
一直以来,满族勋贵集团与皇室的关系都非常微妙。按满族一直以来的制度,勋贵大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制衡皇室的,康熙初年的辅政四大臣就是这一制度的体现。
哪怕康熙亲政后辅政四大臣渐渐退出政坛,权力重新集中在康熙手中,可满族勋贵仍旧有资格和权利与皇室共治天下,仍旧在各个方面深远地影响着大清的方方面面。
皇室与满族勋贵大族世代联姻,因为满族勋贵想和皇室加深联系,皇室也需要满族勋贵的支持。两者从来不是附庸与被附庸那么简单的关系,这也使得满族八旗中真正的高门一直以来都十分骄傲,自有他们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