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董卓以外,”曹操本来应该为了那句罪不至此而老怀甚慰的,可是看着紧跟在董卓其后的那半句,感觉自己的形象自从没能绷住第一次起,也许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怎么又和外族为伍了”
你们借古讽今也不至于这么讽刺的吧
但是从社会现实来看,又何尝不是南宋的悲哀呢
正是因为南宋连像当年蜀汉北进的倾向都微薄得让人绝望,在现世中无处寻出处的南宋文人,才会在笔下的文字中全然倾泻自己的希冀。
所以,蜀汉君臣的地位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南宋开始承认诸葛亮作为“汉相”,而不是“蜀相”的地位,称呼他为王佐之才,强调他辅佐的君主从刘禅变成了刘备,认为他们成就的是王道基业。
但是由于这样地位的抬高,主要还是文人集团自发的行动,所以诸葛亮的形象是被美化乃至于神化更多的一方。
并且因为南宋时局对于救世之才的渴求,他的形象也就逐渐向着全能人才的方向迅速发展。最后成为了演义中那个多智近妖,于是不厚的孔明。
而作为衬托,刘备身上被特意强调的部分是他对于诸葛亮推心置腹的信重与支持,是心胸宽阔任用贤良的“圣主”。
所以过于注重了他的“德”,而忽视了他的“才”,逐渐演化成了演义中那种,万事都得先问一句先生有什么办法,有点糊涂的形象。
有一说,这和刘邦什么事都得问一句张良为之奈何的说法,甚至有种异曲同工之妙的美感。
你们刘家,难道连被传奇怪风评洗脑包这方面都遗传的
刘备
虽然被夸为圣主确实能让他高兴,并且出于对南宋政权时局的怜悯,他勉强也能接受自己的形象遭到了一定的改写吧。
可是一他急促地深呼吸几口,略有些痛苦地皱紧了眉,若不是诸葛亮就在他身边,恨不得直接抱头哀嚎。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啊你们稍微尊重下他的个人性格和成就功绩吧
刘彻a刘秀你这么说的话,突然为自己在后世人口中的风评有点担忧起来。
他们应该,不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吧
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为国演义中的刻画不够符合历史事实,而去大肆批判罗贯中说他不懂历史,甚至将国演义也跟着贬低。
罗贯中这样的思想是被前代人的评价而深刻影响的,至于国演义,更是只是不适合当史书来读而
已,文学性的优秀却不该因此被笔抹去一一人家最起码还知道自己是演义。
就算有人因为看了它之后就对历史人物以一家之言大肆辱骂,那最大的毛病也应该在全然相信小说之言而不自己去看史书和考古证据,被人指出错误还要拿演义来顶锅的人身上。
话题有点扯远,我们回到曹操的身上。
“啊。”
孙权一懵,然后思维才从长篇大段的论述之中回到前面对曹操的评价上去。
“哦,对,它讲这本书,原本是为了说曹操的风评之所以复杂的原因的。”
意识到这点的东吴君臣对视一眼这后世人也是真的能发散性跑偏。
曹操的形象虽然因为以上的原因而具有深切的复杂性,但大体上可以被归纳为句话,也就是世语借许子将之口,对他极犀利精确的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