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晴空万里。
皖西市的汉侯墓的最后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发掘现场,两辆吊车和两辆平板货车已经连续工作了六天——工作人员在堵塞墓道的巨石上,斜向打孔,两条孔相交,形成一个连通的锁眼,然后穿入钢丝绳,钢丝绳另一端通过定向滑轮,与吊车相连,由吊车的力量,将巨石拖出墓道。
两条主墓道,总计上下两层二十七块巨石。
每一块巨石的重量都有六至七吨左右。
这,还不包括墓道两侧及墓道口的墓壁,那一块块整齐的石头。
把这些小则数十、上百公斤,重则数吨重的巨石挪开,移运至附近码放好,可不仅仅是用吊车、铲车强行移动那么简单。因为对于考古工作组来说,这些石块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所以每动一块巨石,都要小心翼翼,还得尽可能不去破坏整个墓葬的结构。
两千年历史的长河滚滚而过,沧海桑田,王朝更迭,这座初步判断应该属于西汉末年的列侯墓,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之后的今天,终于要重见天日。
考古现场已经云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最顶尖二十余位考古专家,还有诸多在考古界当中出类拔萃的新秀、精英。
而在考古现场外,大批荷枪实弹的警察三步一岗,拉出了大范围的警戒线。闻讯而来的诸多媒体记者,尽数被挡在了警戒线外,别说现场采访了,远距离拍照都很难做到。
亲历了这六天发掘工作的温朔,也被两千年前那些老祖宗们的工艺、技术水平所震撼。
两千多年前,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辅助,全凭人力和超凡的工匠水平,把这些巨大的石块锻造打磨得平整光滑如镜,线条笔直,哪怕是用当代高科技的仪器去测量,结果也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误差。
巨石与巨石之间严丝合缝,两条墓道的并行间隔距离,以中轴线为划分,三十多米长的墓道,直线精度达到了一比一万六,两墓道相隔十八米,其夹角小到了几乎不可查。
天知道,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们,是怎么做到的?!
整座墓葬的结构和雕凿、建筑工艺、技术水平,几乎可以和闻名全球、举世无双的“龟山汉墓”相提并论,只是规模上略小一些。
温朔没有去过龟山汉墓,但在上课时听老师讲过,也在各种文献资料上认真过,但听闻和从书面文字的记述上看,也只是心头感到震撼,远不如此时此刻,亲眼所见、身临其境时,感受到这种两千多年前的古墓,其浩大的工程量,雄伟的气势,那种震撼直击内心深处,是浩瀚历史、璀璨文明带来的威压。
有了这般真切的感悟、有了这般心灵的震撼,有了身临其境,并参与一点点把这座浩大古墓从历史的尘封中揭开,才能真正地理解,为什么那么多考古人员,会醉心于这个事业。
而温朔的心态,也在短短六天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往选择考古系专业,纯粹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态,希望能了解文物,希望能凭借学习到的考古、古董方面的专业知识,去挣到更多的钱,希望能借助考古,掠夺这个时代越来越少的阴邪、阴煞气息,增强己身的玄法和修为和作法经验……
所以这一年多来,他在事业和学业上,很轻易地便将事业摆在了学业的前面。
如今,他并不后悔一年多来选择的重心,因为以他的出身,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凭什么得到如今的声誉?凭什么,在杨景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凭什么,受杨景斌的尊敬,恳求他来到皖西,而且,还可以不背负太多的压力,轻装简从到皖西,理直气壮地以大二学生的身份,要求并进入了此次重大考古发掘的工作中?
仅仅身负玄法,明显是不够的。
只是不后悔选择事业为重心,却并不能让他感到释怀,反而觉得自己这一年多来的努力还不够,在学业上的投入不够——吝啬的他深刻反省着,其实还能再多挤出点儿时间用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