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了官,就有了官身,有人是为了官身去的,比如说大多数的商人,他们是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的,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买卖去正经当官,求他们也未必会去。当然了得看多大官。
但是还是有绝大多数的地主阶层,捐官当真是为了当官,但有了官身却没有官职,说白了就是没地方安排你,想有实职等着吧,二十多万人排队呢。想插队可以啊,银子开到没有办不了的事。
大清康熙年间就有捐官这么个说法了,只是一直都被控制着,李卫当官里的李卫本尊就是捐来的官。
从打清朝沿用前朝的科举制度以来,一直到其覆灭,一共一百一二届科举,高中之人无数,而状元、探花、榜眼什么的,就只有翁同龢一个人,做到了状元出身,成就当朝一品,其他的大多名不见经传。
而滦州县令黄志强这官是不是捐来的?也是捐来的,但他是正儿八经的举子,虽然没考中状元,但好歹也是个进士及第,但进士出身也得排队等安排,毕竟有二十几万人在那里插队呢,想要下放实缺,嘉庆年间的进士都还瞪眼等着呢。七老八十的还是空着的人,并不是没有一辈子就空混个编修什么的大有人在。
最后黄志强的老父亲为了自己儿子,为了光耀门楣,变卖家产休奴减餐,借遍了亲友,这才拿出了五千两银子。给黄志强安排了这么一个近京的肥缺。
因为滦州下辖只有一个乐亭县。实际上也没比县大多少,但是却比一般的小县要大的多。所以设个知州有点浪费,而浪费这个词好像跟大清朝根本就搭不上关系。
可这里面有人怕浪费啊,还是因为完颜崇厚十年前上的折子,说明了这个情况,随后也就有了滦州知县,这个一个特定的产物。
好似不死就让黄志强给碰上了....
要知道富县和穷乡僻壤可跟赵川来的时空不一样,在赵川小时候那会,贫困县那是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给的高额扶贫款的。到最后是中饱私囊还是用在了扶贫上暂且不说。
但同治年间的穷县哪有这待遇,还扶贫?不管你穷不穷,该交的钱你一分都不能少,该孝敬的你也跑不了。
不过前文也讲到过,黄志强这个县令接的倒霉,完全就是赔本生意,来之前听说给自己一州之地来做知县,黄志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怀揣着鱼肉一方百姓,回报自己父亲的恩德,他就走上了上任的道路....
可黄志强人还没到滦州就收到了完颜崇厚的条子,明摆着告诉他,这地方我罩着,你消停一点。
随后就开始了黄志强长达三年的苦逼生活。三年知县好像没什么问题,可要是熟悉那段历史的就能知道,大清朝的官换的频着呢,能在一任做上两年都是顶到天了。具体什么原因可以脑补....
苦逼的日子黄志强不知道自己要熬到什么时候,他可没脸面再跟家要钱去捐个知州,哪怕是拿钱换个县他现在也换不起。
但是赵川这伙洋鬼子的到来,却给他带来了改变和希望,司民志死后他意气风发的冲到了司家营,没费多少力气就找到了藏银的地窖。可能是司家自知背景强大,不屑于东躲西藏的那些把戏。
满满的一地窖的银子,黄志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可从地窖出来以后黄志强却眉头紧锁。
进士这样的高学历并不是白考的,因为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司家营靠什么赚了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