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百花深处》终究不是商业向的。
《那些年》却是一部商业化电影。
是要付费点播的。
商业化电影的叙事套路、风格,都和文艺向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让李三鸣简单地说,文艺向的电影就是要带着观众去经历,去感受,去体悟,去思考。
而商业化的电影呢?则是利用感官刺激,让观众或者大笑、或者紧张,或者爽、爽、爽到底。
从开头这一分钟多点来看,李三鸣觉得这部电影的开头是成功了。
代入感,是让观众乖乖地坐着看完一部电影的重要因素。
有了代入感,才会分享主角的痛苦和喜悦,才会为主角感到紧张,沉浸在剧情之中。
《那些年》的开头这一分多钟,塑造人物非常成功,短短的几个镜头和几句对白,就让主角的性格鲜明起来虽然还不够立体,但是已经很有辨识度,足够吸引人了。
因为主角展现出来的这个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不是指主角喜欢玩音乐。
而是,比如“我以为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想起自己少年时的心情,而会心一笑。
而年轻人也会心有戚戚。
因为这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自我认知与他人对自己认知的冲突。
还有,主角喜欢音乐,有着似乎很狂妄的梦想。
虽然,表现形式有点夸张。
但电影本就是艺术的夸张。
说实话,人不狂妄枉少年。
谁年轻时没有一点不切实际的梦想呢。
谁年轻时没被嘲笑,没被误解过呢。
海明威正是找到了这些最有共性的东西,才能让观众很快地产生代入感。
同时,对白里的一些用词也挺有趣,不死板,很有生活气息。
镜头回转到当下,姜佑曦扮演的主角身处数十、上百名学生中。
然后画面定格。
这副画面中,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有学生在走路,有男生女生偷偷摸摸地牵着手。
众生相。
姜佑曦的头顶出现字幕:林河,自以为是主角。
这字幕明显是手写体,像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字迹,不算多好,但是很奔放。
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主角自己写的字。
李三鸣又忍不住嘴角抽了抽。
然后画面继续流动。
在接下来,海明威继续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寥寥几个镜头和画外音,就很生动地介绍了男主角的四个朋友。
男配1,喜欢漫画的肥宅,成绩不好,经常受辱,家人也不支持他画漫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梦想。
男配2,电子游戏高手,喜欢夸夸其谈,成绩中等,很会察言观色,会做人。
男配3,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点书呆子气,老师家长都很喜欢。但私底下也会偷偷地逃课、抽烟。
男配4,认识很多不良学生,甚至认识校外的不良团伙,脾气暴躁,粗鲁,但是讲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