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4 / 5)

我选择了后者。

也正是在这段暂时停止存稿,专心续写丢失内容期间,我突然发现,我有一个极其怪异的习惯。

——每当拿不定某个人的性格、人设,以及举止逻辑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点开《我要做皇帝》,去做借鉴。

意识到这一点,我突然反应过来:我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不知不觉带上了浓浓的《我要做皇帝》的影子。

年弱未冠的太子刘盈,不正是尚未成为太子时的刘德?

权势滔天的老娘吕雉,不正是端坐长乐的太后窦漪房?

甚至就连老爹刘邦,都在不知不觉间,带上了些许景帝刘启的影子!

想清楚这一切,我才终于明白过来,我每次写着写着,就莫名烦躁的删除重写,究竟是为了什么。

——刘盈,不是刘德!

——吕雉,不是窦漪房!

——刘邦,更不是刘启!

我每一次的烦躁,都是这些人物对我发出不满的呐喊!

一瞬间,我豁然开朗,大脑一片清明。

对啊!

我又不是要离刺荆轲,为什么非要写成要离刺荆轲的模样呢?

要知道就连他自己,都已经不像自己了啊!(233333333,皮一下)

我为什么非得学他呢?

就那么一瞬间,前后十五分钟的功夫,我感觉我顿悟了。

没人规定我笔下的刘盈,非得是冷酷无情的政治生物,我可以写出一个蹒跚学步,一点点成为优秀君王的刘盈;

没人规定我笔下的吕雉,非得是被皇帝儿子/孙子搞出个什么事件,身败名裂,最终惨兮兮交出大权的老太后,我可以写出一个耳提面命,教着刘盈蹒跚学步,最终,如每一个正常的母亲一般,擒泪看着儿子展翅翱翔的伟大母亲;

更没人规定我笔下的刘邦,需要像孙子刘启。

——刘邦,就是刘邦!

——他有专属于他的魅力,和只有他才具有的模样!

到这时,我才真正摆脱了那个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名为‘学要离就对了,写的越像他,就说明写的越好’的心魔。

回想起来,曾经有多少明明不错,且非常值得咀嚼的内容,被我下意识以‘不像要离写的’这个罪名而删除。

放下这个心魔,当我重新拿起一根只写着《中丞佐吏》,而不见《东施效颦》字样的笔时,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第15章之后的全部内容。

或许会有读者觉得割裂,觉得一开始刘盈总盘算着要过河拆桥,后面又变成了好儿子,人设前后不一致。

我最开始也有这种感觉,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做修改。

因为思路捋顺之后,我发现这样的反差,与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一致:刘盈从懵懂开始,一点点成长。

从最开始,扬言要反吕雉、灭吕氏的天真,到后来的逐渐成熟,再到与吕雉母子情深。

略带自夸的说,这样的前后反差、成长,似乎才让刘盈这个人物从一个纸片人,变成了跃然纸上,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

以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历史作者,从懵懵懂懂,到若有所思,到稍有感觉,再到(疑似)大彻大悟的过程。

而《大汉第一太子》,则是汉惠帝刘盈,一个普普通通的穿越者,从天真烂漫,到邯郸学步,到手腕逐渐老练,再到最终大权在握,振汉雄风的故事。

感谢过去这一个多月以来,各位读者老爷坚持不懈的支持,也希望今后,《大汉第一太子》连载的2-3年的时间里,能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