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子们天不亮就到了皇城外的左掖门外等候,然后有阁门使带到紫宸殿进行考试。举子们早早地起床,吃些饭食,拉空体内粪便,精神抖擞地便来考试。须知进入殿试者,大多能为官,宋朝对于进士待遇优渥,可即时为官,不须经吏部考试。
由于大宋刚刚平定了北汉,赵光义高兴劲一起,此次殿试赋的题目便由他所出。名为《六合为家赋》,举子们先是正襟危坐,然后沾沾墨在明亮的宣纸上郑重写下第一道题题目:六合为家赋。
时间在悄然无息中度过,举子们或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或是提笔思索、仰视殿内大柱,只见一张张宣纸上立刻写满一篇篇文章,这些都是大宋朝未来的精英,此刻正在接受大宋官家对他们的第一次考验。
以往殿试规矩不同,稍早时太宗总以最早交卷者点为状元。最后使得举子们都重视速度而忽视内容,所以有次考试太宗故意点最后一名交卷者为状元。这是改速度为质量的一次改革。
后来,也有规矩,点燃一支蜡烛,蜡烛燃尽就要交卷,这算是一次公平的较量,速度快者可再审视一遍,速度慢者有了参照物,也好提高速度来应考。
此次殿试监考官赵普和李昉由于新任监考官,他们便商量着出一项新规,以示于和以往不同。
他们的规定是不论时间,即使到了夜晚也可。但官家可随时离开,最后点了前三甲必然是要交于官家察看的。
果然到了夜幕降临,交卷者也寥寥,毕竟有的是时间,多修改一分就多一分文采,只见大殿内六部官员们多有离去的。但监考官赵普和李昉则喝着碧螺春斜坐在公案上。他们目光在一名名举子身上扫过,没有发现任何作弊事件。
当然举子们不屑也不敢。不屑者是因为到了殿试环节,哪个人肚内没有几篇锦绣文章,不敢者则是到了天子跟前,煌煌天威之下,哪个敢作弊?
最终全部交卷了,大臣和举子们陆续走出大殿,此时赵光义早已在垂拱殿批阅奏章,对于考试情形也不去留意,马上结果就会报到他那。
赵普和李昉都是诗书大家,对于诗词歌赋策论都内行无比。所以经他们法眼一看,质量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此次殿试涌现的最杰出的三个人分别是李沆、寇准、王旦。但是他们俩没有权利决定谁是排名第一、第二、第三。这个权力是在赵光义手上。
到了戌时,他俩将所有文章带到了垂拱殿面圣。
赵光义看着他俩问道:“今科考试多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