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很多东西,都是命运的安排使然啊”
“吴起此人易了君王天下事,难赢生前身后名啊。”
大清皇宫中,雍正帝不由感叹。
“前一段时间,朕闲着无事,看了史记和通鉴,又是恰好翻到了吴起,其实吴起这些故事朕早就知道,但是重读之下还是久久萦绕。”
“吴起身后毁誉参半,有佩服有感叹有遗憾,佩服他千古功业,感叹他谗言不绝,遗憾他惨淡收尾。”
正如雍正所言。
吴起身处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列国形势已经开始进入洗牌阶段,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小国基本上已经连入场费都交不起了,战国逐步成了几个大国之间的角力。
战国英雄辈出的同时也是悲剧频发,吴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令人痛心,他的功业令人神往。
在吴起的世界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永远都是排在第一顺位。
他的抱负是简单直接的,而且不是靠仁义道德,而是真刀真枪惨烈搏杀。
史记里吴起能够和孙武孙膑并列,足见其用兵如神,所以他一生绝大多数辉煌的记忆都是在战场上在千军万马间在两军对垒时,很多对手也注定只能成为他功劳簿上的垫脚石。
吴起在和魏武侯聊天的时候又曾振聋发聩地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但纵观吴起一生的抉择都是最现实的利益计算下的结果,和道德基本上不沾边。
他的目的就是去实现自己的志愿,只要君王足够信任然后实现的平台。
为了取得鲁君信任,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杀妻求将,当他求学在外的时候,对于自己母亲的死讯也可以充耳不闻。
当年他离家的时候就说混不好就不回来了,所以在他出将入相之前是绝不和母亲见面,哪怕是生离死别。
这样的决然和坚毅实在是让人佩服的同时又觉得不近人情。
吴起所有的功业基本上都是靠鲜血染红的,他显然没有耐心从诚意正心开始,他要一步到位治国平天下,至于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宏图伟业对于吴起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还不如在西河帮助魏国阶段性地压制秦国来得有成就感。
当年吴起离开西河的时候虎目含泪,并不仅仅因为他要离开他战斗过的地方,还因为他已经预感到在他离开后秦国必将展开对西河的蚕食。
魏国身处大国环伺之间,没有了西河的屏障,直接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必将是形势急转直下,后来形势的发展也验证了吴起的判断。
吴起对功业近乎偏执的追求的同时又现实的冷酷,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待母亲和妻子上,而且还体现在他对不同国家的洒脱。
齐鲁一战成名后遭遇谗言,之身前往魏国,在魏文侯手下吴起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但是在公叔的小算计下被武侯怀疑,又毫不迟疑地投奔楚国,在楚悼候的信任下发动吴起变法。
其实每一次离开,都是要放弃偌大的功业重新开始,这是何等洒脱。
吴起对自己的抱负始终怀有赤子之心,但是在哪里实现抱负却并不在意。
我们不可能期待吴起像屈原一样做孤臣孽子,冷血现实如吴起者是不会有这份热忱和浪漫的。
吴起的洒脱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从零开始然后再造功业,唯一的要求就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从这个角度说吴起也是个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