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看完大呼:“哎呀!大赏功臣,竟忘了介子推了,这是寡人的过错呀!”赶紧命人去找介子推,人家早不见踪影了。遍问其邻舍,解张说:“这封信不是介子推写的,是小人代书的。介子推耻于求赏,已背着老母去往绵上隐居了。”
“要不是你的这封书,寡人险些忘了介子推的功劳了!”晋文公遂拜解张为下大夫,命他为向导,驾车亲自前往绵山访求介子推的下落。
好一座绵山,端的是峰峦叠叠,草木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鸟群噪,山谷应声,要在这群山之中找一个人,真的是大海捞针。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左右找了几个农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夫来问,得知数日前曾见一汉子,背着一老妪,曾在山脚下汲水而饮,然后又往山上去了。
晋文公停车在山下,寻访了好几天仍没个准信,不由有些微愠:“介子推难道这般恨寡人吗?我听说他是个孝子,要是举火烧了山林,他必会背着母亲出来的。”
魏犨早不耐烦了:“我们这些跟着流亡的人个个都有功劳,难道只有他介子推功劳最大?如今他躲着不现身来要挟主公,害得咱们这许多人在这里浪费时间。等他避火出来,看我怎么臊他?”
于是命军士在山前山后放起火来,火烈风猛,绵延数里,竟烧了三天才熄。这么大的火,人跑得出来吗?直到火灭,也没见介子推出来,进山找了好久,才见一株枯柳之下,母子二人相抱着焚为焦尸。
晋文公见了,沧然涕下,命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祭祀。绵山周围的田地,都作为介子推的祀田。焚林之后,恰巧是清明节。晋国人思慕介子推,因其死于山火,不忍生火做饭,遂因此冷食一个月,后来减到三天。
如今在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还留有民俗,每年冬至后的一百五十天,家家作干粮,就着冷水吃,这叫“禁火”,或叫“禁烟”。所以清明节前一天叫寒食节,家家在门前插柳,为介子推招魂,还有设野祭,焚纸钱,都是为了介子推。
介子推为什么不肯接受封赏,难道仅仅因为品性高洁耿介,看不惯狐偃他们争功的样子?恐怕也不尽然。晋文公重耳的淡漠寡恩或许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从绵山回来,晋文公痛定思痛,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治国当中去。修国政,举贤能,薄刑敛,通商路,晋国于是大治。周襄王的使者太宰周公孔和内使叔兴回去后,大加赞赏,断言:“晋侯必会称霸于诸侯,不能不和他搞好关系。”
周襄王自此疏远了齐国,而更加亲近晋国,不在话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