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识人之能
秦镇沉声道:“我们重农轻商的这种思想必须要改变了,春秋时期管子曾经说过‘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也就是说士农工商都是国家的柱石,共同支撑着国家的运营,春秋时期先贤尚有如此思想,怎么一千多年后反而没有前人的认识了呢。”
“商人重利,这是事实,这就是商人的本性,如果不重利,他也做不了商人,但就是因为有了商人,各种东西才会流通,而且还会给当地官府带来大量的赋税,我们不能因为这件事情有不好的一面就去阻止,它还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
“就比如说我们陇西地区缺少盐、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物品,但我们这里不产盐,这些年陇西太穷太乱,商人都不敢来了,从而导致了我们极其缺盐,现在老百姓当中有一句话,‘一两精盐一两银’,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了我们这里的生活现状,很多老百姓都吃不上盐,也吃不起官盐,大部分只能熬制盐巴,咸味没多少,倒是满嘴的苦味。如果我们组织商队去那些产盐的地方买盐,设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到渭州或者周边的州县去卖,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让这里的老百姓吃上精盐,有什么不好吗?”
孟选说道:“这一点我极力赞成秦校尉的意见,不管是士农工商,凡是对我们飞鹰团、对通安镇、对整个渭州有用的,我们都应该支持。我就不明白了,那些当官的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没人管,经商靠自己的辛苦和智慧赚点钱就说他们见利忘义,口诛笔伐的。当官的有好官也有坏官,同样商人也有好有坏,不能给一棍子打死了。”
“既然你们两人都是一个意见,我也没什么可说的。虽然校尉和孟队正的很多话都颠覆了我这些年的认知,但是有些话我还是很认同的,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商人,就经商这件事本身是对我们有利的。看来我确实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我这些年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认知了,不然就真的跟不上你们的想法了,最终会成为你们口中的老顽固的。”韩文智叹道。
秦镇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和孟队正年纪太轻,做事容易冲动冒进,关键的时候有韩队正拉我们一把,给我们掌舵,这样我们会少犯很多错误的。其实在说服您的过程中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这件事的过程,看有没有漏洞和激进的地方,而且您可并不是您口中所说的那个老顽固,您对民政民生方面的见解和经验远超我和孟队正,如果真有一件事没有办法说服您,那就说明这件事我们很有可能真的有些冒进了。”
对于秦镇的这番话,韩文智很享受,但是嘴上却连连推辞道:“秦校尉过誉了!”
秦镇继续说道:“既然这件事我们三人的意见一致,那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我们三个就和落生谈谈,再听听落生自己的意见。”
“好!”孟选和韩文智点头道。
“既然陈落生负责商队,那去中原负责探听消息之事应该让谁去呢?”韩文智思索道。
“我这倒是还有一个人选,你们两人参详一下。”
“谁?”
“韩若芸!”
听到秦镇说出的这个名字,孟选和韩文智两人均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