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千峰这才转过念来。确实,陆缜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定谢家的罪,因为要是这次定他们的罪,那接下来他的日子可就不会好过了。显然,若自己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交代,想让陆缜这个知情者从命是很不现实的。</p>
明白这一点的华千峰在略作沉吟后,终于站起了身来:“罢了,让本官去和谢秉孝说吧,就让他这样把罪名给担下来。”</p>
“啊?”陆缜又是一愣,华千峰居然还有这等本事,能让谢秉孝就这么把罪名承担下来?</p>
华千峰深深地看了陆缜一眼:“不过案子归案子,你还是得把通倭这事给我守住了,不得外传。去吧!”</p>
见他都这么说了,陆缜只好答应下来,但心里的疑惑却并没有因此消散,反而越发的强烈起来。他到底在害怕什么?还有,看华千峰说话时的表情,显然他是很有把握让谢秉孝就此认罪的,他又哪来的底气?</p>
这个疑问陆缜想了一路,在到了谢家,把知府大人的命令传下去,并带人押了谢家众人回到府衙后,才在和清格勒的一番对话中找到了答案。</p>
“大人,小的或许能想到其中的原委。”在只剩下自己亲信的几人后,陆缜便说出了心中困惑,而清格勒在沉思之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来。</p>
“哦?你且说来听听。”陆缜立刻抖擞了一下精神,而林烈几人更是支起了耳朵,一脸受教的模样。</p>
“其实这事并不在倭寇上,我大明与倭人虽然时有征战,却并不像对白莲教那样对他们深恶痛绝。事情的问题,只在倭寇现在所处的位置。”清格勒理了下思路后,缓声解释道。</p>
其他人听了还没什么反应,陆缜却终于动容了:“你是说,海禁!”</p>
话一出口,之前的疑问终于解开了,陆缜也就能理解华千峰为什么会这么心急,也知道为什么对方有把握说服谢秉孝把罪名给认下来。这一切,都因为海禁这两个字!</p>
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禁海的,或者说是禁了民间出海贸易的。只有像永乐朝的时候,朝廷因为某些政治原因,才大张旗鼓地派遣船队几番下海,前往西洋,或者后世称为南洋的诸国。</p>
可是在宣德朝开始,就是官方,也几乎断绝了出海的念头,并且禁海的条令是越发的严峻起来,有时甚至连寻常的靠海渔夫想去海里捕捞些鱼虾都是犯了法,要被定下死罪的。</p>
不过就像太祖时其他曾立下的法令一般,到了如今的正统年间,禁海之法也渐渐废弛,尤其是在沿海的几大省份——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民间的富商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便已在偷偷组织船队,开始把当地的物产送去海外换取大量的金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