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中年民兵发出慨叹,微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死了那么多人,乱了这么多年,终于是熬出头、看见亮儿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战乱的大环境下,整个辽东,没有人不受影响,而遭遇到惨事的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这几年在东江镇的地盘,也算是安居乐业,越来越不担心建虏打过来,可到底还是不能完全安心。
老百姓怕的就是战乱,怕的就是流离失所。如果能安生过日子,苦些累些,吃得差些,也没有关系。
何况,这些年来,东江镇军民的生活水平都在稳步上升。只要你勤劳肯干,不仅饿不着,还会不断地增加积蓄,存有余粮。
官府已经广为宣传,平辽之后,至少五年的政策不会改变。
而平定辽东,对军民们意味着增加了大量的田地,意味着你想耕种多少,都可能得到满足。
张膀望着前方,车辆一眼望不到边,感慨道“前几年还没有这么多的马车,也是到今天用的时候,才发现大牲口的数量已经增加了数倍。”
中年民兵笑了笑,说道“这不稀奇。平常人家好好干上年,不遇大灾的话,也差不多能添置上牛或马。”
说着,他转向张膀,问道“你家里难道没有添置大牲口的念想,有一头牛,可是能多耕几十亩田地呢”
张膀赧然地笑了笑,说道“谁不想有头牛耕田,又能多种地,又能省力气。也不说瞎话,家里攒了些,想着再贷款。辽东平定后,就添置耕牛,种上百八十亩田地。”
中年民兵连连点头,笑着说道“都是差不多的想法。平辽之后最不缺的应该是田地,趁这好机会,给子孙后代也攒个家业。”
土地对于农民是最宝贵的资产,大明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这也注定了土地的稀缺。
平辽之后,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天赐良机。现在没有地主,没有兼并,官府对于田地分配是公开的、开放的,只怕地荒,只怕人少。
而百八十亩田地,估计能保障百姓三代的温饱。除非生得太多,人口增长太快。
按照目前的赋税标准,老百姓是多耕多得,那谁不积极,谁不抢着把田地先占上
张膀咧开嘴,憧憬着将来,缓缓说道“俺家是定辽右卫凤城的,也想着回到家乡,安心耕种,享受太平。就是还有点担心,担心建虏还会窜犯。”
“嘿,说得是平辽灭虏,你还担心个啥”中年民兵一哂,撇嘴道“俺家乡是定辽后卫大概是本溪地区的,比右卫还要靠北,俺都不怕。”
家乡是深入人心、刻入骨中的,不一定多么富庶,可那是祖辈生活的地方,自家居住在那里,总有熟悉的感觉。
东江镇军民的原籍是遍布辽东的,虽然也有部分人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之地,但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家乡。
而有这种想法,并盼望着能够实现的,并不只是东江镇的军民,还有因为战乱而逃离辽东,在山东、直隶等省打熬求生的辽人。
虽然已经有很多大胆的,或者是在外熬不过的辽人提前返回了辽东,但只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数量。
可以预见,平定辽东之后,将迎来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移民潮也会出现。被东江镇优惠政策吸引的,可不仅仅是返乡的辽人。
长长的车队向着辽阳逶迤前行,民兵们运输的车辆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粮草物资,还有他们对平辽的期盼和热情。
简单地说,那就是受够了。十几年的战乱,终于有了结束的希望,谁都想早享太平,谁也不会埋怨出工出力。
而在东江镇的地盘上,秋收已经开始,主要就是土豆和黑麦这两种早熟的品种,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由于发动大决战,由于抽调民兵助战,使得秋收成了全民的工作。不管是男女老少,只要能劳作的,全部都下地干活。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