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逆天换明 > 第四百七十三章 并不困难的预判

第四百七十三章 并不困难的预判(2 / 3)

“东江镇虽处战争,但百姓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实乃郭帅最大的功绩。”

崔孝一重重叹了口气,沉声道“待灭掉建虏,我等一定要改善民生,使百姓能够安居足食。”

金彦良愣了一下,但随即明白崔孝一是有感而发,只来得及扫了眼路旁的百姓,便已经走过去了。

东江军迅速的发展壮大,是他们眼见的事实。可说到民生,还真是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

何况,这也不是平安道能够独力解决的问题。除非,象东江镇那样,独立于朝廷,能够实施自己制定的政策。

如果不是朝中有强援,在沉器远等亲明派的大力支持下,林庆业、崔孝一等人才能组建并训练出一支强军。

而限于钱粮物资,维持一万五六千人马,已经是平安道的极限。为了养军,百姓自然就要苦一些。

“今年春耕,不是要大面积种植土豆和玉米嘛。到秋收,应该能够让老百姓吃饱。”

金彦良既是自然安慰,也是劝慰崔孝一,缓缓说道“东江镇与我们不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确实没法比,东江镇实行的政策措施,已经脱离了明廷。

挂着军户制的牌子,却行募兵制的办法;百姓名为军户,却已经形同良籍。甚至连官制和管理方式,也与内地越来越不一样。

可以看出,东江镇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大明国内,却是难以实行的。除非,换个朝廷。

崔孝一自然能看出其中的关键,因为他能感同身受。想效彷东江镇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却发现朝鲜的王室和朝廷如同一座巨山,压得他难以行动。

毛文龙和郭大靖想必也能感受到这种压力和无奈,平辽灭虏之后能否为了军民而继续坚持,崔孝一为他们担心,也想拭目以待。

至于种植高产的新作物,崔孝一觉得会有效果,但却是治标不治本。内中的原因,他已经知晓,却不能说出口。

此时,他突然想到了郭大靖曾经说过的“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崔孝一当然知道这是出自孟子,但却为统治者所讳言,甚至是封杀的大逆不道之语。

但郭大靖能讲出来,应该是能表现他在思想上的某种倾向。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崔孝一相信郭大靖在抉择的时刻,肯定会优先考虑东江镇的军民。

也就是说,郭帅不会事事听从明廷。这从他坚持自力更生,在东江镇受到打压封锁时奋力求生,就能够看得出来。

崔孝一突然倒吸了口冷气,这简单是思之极恐啊难道自己想多了,还是理解得错了。

篝火燃烧着,不时发出噼啪的爆鸣,迸溅出一点火花,映得郭大靖等人的脸上忽明忽暗。

前锋部队再有一天,便能抵达指定的位置。

作为非主要的作战部队,郭大靖的任务,就是牵制连山关、凤城的建虏,使其难以全力增援解救陷于辽东的阿敏所部

当然,战斗也是很可能会发生的。建虏会置侧翼的威胁于不顾,就与郭大靖率领的部队展开静坐对峙

而郭大靖希望的战斗,应该是防守反击。

在凤城西南十五六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不远不近地监视盯防。等着建虏主动来攻,再利用火力优势和预设阵地大量杀伤敌人。

之所以靠近凤城,是因为郭大靖已经预测到凤城守敌不会太多,有防守之力,却无进攻之能。

连山关的建虏则不同,在郭大靖的分析判断中,如果从辽阳调兵,那个方向的建虏应该能达到一两万之多。

兵力基本相当,凭借火力优势,郭大靖相信自己的部队完全能够顶住两至三倍的建虏的进攻。

自从建虏收缩防线,郭大靖已经很久没找到机会,利用坚强的防御来消耗杀伤敌人了。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