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觉华水师至三岔河口,归并东江水师的兵部行文,和朝廷发到东江镇的圣旨,几乎是同时到达,两方的反应自是大不相同。
毛文龙和郭大靖是早有预料,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调集水师准备先礼后兵,耀武觉华。
觉远的祖大寿等人却是大惊失色,没想到朝廷的釜底抽薪来得这么快,这么急。
而且,这不是结束,而是针对辽镇的开始。
遵化大捷是一个转折点,杀透建州、火烧赫图阿拉,又是一个朝廷态度明显变化的节点。
宁远衙门内,辽西将领齐聚,个个面色沉重,气氛压抑。
“前往登来的海路已经打通,如今却是前功尽弃啦”祖大寿阴沉着脸,缓缓说道“水师被调走,自谋粮饷便不可能。朝廷就能在粮饷上施加压力,逼辽镇就范。”
何可纲沉吟着说道“这是朝廷的报复,还是东江镇的意思要搞清楚,才好应对。”
苦笑了一声,何可纲解释道“如果是朝廷的意思,我们可以敷衍、拖延,毕竟也没有强力压制的手段。可要是东江镇”
东江镇风头正劲,实力强横,水师在黄渤海是最强大,小小的觉华水师根本无法抗衡。
如果东江镇很坚决地要吞并觉华水师,辽镇无法阻止。可要是东江镇并不稀罕,辽镇岂不是多了一条生路
宁远已经成了辽镇最后的根据,但辽镇没那个实力把这里变成自给自足的基地。朝廷若切断粮饷,就只能先靠觉华水师从外购买。
这与袁崇焕当时打压封锁东江镇的情况比较类似,只要登来不禁,总还有一线生机。
何况,辽镇还有打算靠走私,来维持这三万多人马的心思。至于向谁走私,除了建虏,还能有谁。
他们想得倒是挺好,建虏不是缺物资吗,想要什么就卖什么。粮食,可以;绸缎,可以;硝磺,可以;精铁
在辽镇几大军头的心里,只要能有钱粮来支撑手下这几万人马,就保住了最后的资本,能够继续耗下去,静待形势的变化。
说到底,辽镇军头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可得到利益的根本,就是手里的军队。没有军队,啥也不是,朝廷想怎么处置怎么处置。
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害怕。不是建虏入寇京畿时,自恃只有他们能够勉强抵挡,擅自窜逃,朝廷也无可奈何。
错估形势的不仅是辽镇将领,最主要的还是袁崇焕。
在他任职期间,对东江镇的百般压制封锁,其实并没对东江镇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他和辽镇将领,却认为东江镇已经实力大损。
如果辽镇将领知道东江镇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甚至是能够跨海勤王,他们岂会嚣张,哪会不担心被视为叛军
等到辽镇将领发现他们已经不是不可替代,东江镇一战而成为左右辽东局势的决定力量,他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朝廷需要他们作为关门的缓冲,抵挡建虏,甚至期望辽镇能够平定辽东时,海量的资源得以供应。
可当朝廷看清辽镇的真面目,意识到别说平辽灭虏,就是保卫京师都指望不上他们时,他们就是浪费钱粮的垃圾。
“派人拜见毛文龙,以重金贿赂,能让他抗拒朝廷旨意”祖大乐犹豫着,看着在座诸将的脸色,不太确定的提出疑问。
祖大寿轻抚着额着,好半晌才无奈地说道“可以试一试。但某觉得,现在的东江镇未必是毛文龙在管事儿。”
“大人说的是郭大靖”何可纲开口说道“他是很能打,也很年轻,但毛文龙未必会完全放权吧”
祖大寿摇头道“毛文龙已晋侯爵,升无可升,把郭大靖扶持起来,亦是在为将来作打算。不管朝廷是否会解除他的兵权,有东江镇在,有郭大靖任帅,他便能安然养老。”
“郭大靖晋升总兵,年纪又轻,行事会更加狠决。”祖大乐叹了口气,说道“朝廷又有旨意,他应该是执行最积极的吧”
何可纲想了一会儿,说道“觉华水师未必会对东江镇有很大的助力,兴许他们也不看在眼里。重金说服,或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