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连连点头,等郭大靖说完,开口说道“灭辽是头等大事,巡抚大人已经说过,会全力相助。”
“东江镇也在制造火器,巡抚大人和下官都很关心,想参观一下。”王徵望向郭大靖,说道“特别是那种燧石发火的火枪,下官十分感兴趣。”
郭大靖没有什么犹豫,说道“这好办,王大人尽可去大连的工坊中巡察指导。至于燧发火枪,原理也很简单。”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只是燧发火枪乃是军国重器,西夷亦是没有。还希望王大人不要带去登来,先行保密。”
“不是西夷传过来的”王徵瞪大了眼睛,这与他的猜测完全不同。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这是东江镇的工匠所发明,比火绳枪的操作更加简便快捷。同时,在雨雪大风天的使用,更比火绳枪具有优势。”
“原来如此。”王徵信以为真,说道“下官明白了,定不会给毛帅郭帅的平辽大业,增添麻烦。”
郭大靖拱了拱手,说道“多谢王大人。”
“对了。”郭大靖似乎刚想起某件事情,笑着说道“东江镇建有孤儿院,那些孩子正接受识文断字算数的基础教育。对于西学,郭某也十分看重,希望他们在打好基础后,便进行教授。”
王徵捋着胡须,连连颌首,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郭帅有此远见,东江镇有些善举,令人钦佩。”
“王大人熟谙西学,肯定也认识相关的人才。”郭大靖说道“希望能举荐一些,能给孩子们当老师。”
“好,好,下官定会留意。”王徵满口答应,也深为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传播西方科学而心生喜悦。
王徵是真没想到,在东江镇会看到令人震惊且欣慰的景象。战争还在持续,身处直接抗虏的一线,竟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不仅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饥寒之忧,连孤儿都得到收养,还得到教育,这在大明内地也是非常少见,甚至是没有的。
恐怕,这才是东江镇最大的资本。内部安靖,几十万百姓为他们着充足的动力。
远处,大群的百姓在劳作着。虽然已是农闲,但修水利、挖沟渠、扩池塘、铺路等工作,却还没有停顿。
正是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辽南三州的农业种植才能保持稳定的产量。就算局部地区有旱涝灾害,也影响不大。
而且,农林牧副渔,东江镇是全面发展的。近海和澹水养殖,远海捕捞,都在稳步发展。养殖和捕捞技术也更加熟练,为军队和百姓了最廉价的肉食。
“池塘能蓄水,能养鱼,塘泥能肥田。”郭大靖伸手指了指,微笑着介绍道“每个村子至少要有一个大池塘,养的鱼逢年过节,能每家分到一两条。”
“有很多村子还种了荷花,好看是一方面,莲藕也能当菜吃。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只要给他们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施展”
王徵叹惜道“如果各地的官府都能如此重视民生,又哪来的那么多民乱当然,辽东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广袤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定也在情理之中。”
郭大靖笑了笑,不想和王徵讨论什么土地兼并的问题。辽东固然有优势,但其它地方治理不好,却不能以此来找借口。
他已经写了书信,派人急送大连。等王徵到达后,将由军情司派人陪同参观兵工厂。
燧发枪的关键是在弹性钢片,也就是坩埚炼钢,这是要绝对保密的,连王徵也不例外。
只要弹性钢片不合格,造出的燧发火枪也只是形似而已。发火率低下,自然不会被大量制造并装备部队,只能继续使用火绳枪。
历史上,燧发枪刚问世的时候,军队的反应便是如此,以致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普遍应用。
当然,如果只拿燧发枪的发火率来与火绳枪作比较,那就过于狭隘了。在综合性能上,燧发枪对火绳枪应该是碾压式的优势。
王徵陪着郭大靖巡视了梁房口关,见到了西人所说的棱堡结构,以及上百门红夷大炮和迫击炮的防御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