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想看看选个人少点的专业,比如物联网或者信安这种。成绩好的基本都去计科了,我去这种专业名次往上窜窜说不定能保研。”
“唠啥呢?”我爸打完电话进来正好听见我说话,“说分专业的事呢?”
“你那个同学怎么说啊?”我妈问。
“按照他的说法肯定还是计科最好嘛,毕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你看,是学的最全的,大多数企业也都认可。别的嘛,其实也还可以,但是肯定不如计科。”
“就看目标是什么呗。”我说,“如果想本科就业那肯定选个好专业,但如果想读研可以选个人少的,到时候找个好点的导师,本科专业就没那么重要了吧。”
“对,但我那个同学还是建议不管选了什么都去听听计科的课,因为计科的课还是基础,学计算机肯定需要的。”
“唉,你们说的这个我都已经不懂了。”我妈叹了口气,“咋办啊舒歆,我都辅导不了你了。”
“我也不懂,但咱们可以问嘛,你看我同学不是已经给建议了。”我爸倒是很平静,“咱们也不是说要完全听他的,可以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改嘛。舒歆大三才分专业,这还有一个学期呢。”
“我是想这个学期过完以后,如果成绩离保研线不远就选个人少的专业,说不定就冲上去了。如果差的太多了呢就选个计科,计科要的人多应该进得去,之后就不考虑保研直接准备考了。”
“你先不用想这个事,好好学习就行,我和你妈替你想着呢。”
这话听着很耳熟,和我高三时候听到过的如出一辙。
高二的时候我准备过半年的生物竞赛,最终的成绩也算对得起努力,这大概就是我和生物梦开始的地方。
高考之前我其实没有过什么清晰的规划,二月份大家一起焦头烂额报名自主招生的时候我爸和我说“专心备考,别的都不用想”,于是在他的安排下我报名了现在大学的自招考试,即使当时我一心向南,结果还是一路向北。高考之前我说想学生物的时候,我爸妈没认同也没反驳,只说“专心考试,别的事情我们会帮你想好”。
在报志愿时我爸问我想学什么,“生物”两个字还没说完就听到了我爸近乎嘲笑的一句“那可不行”。
我无法形容那种语气,就好像三岁的孩子对父亲说,我今天要去和奥特曼一起拯救地球写不了作业了,父亲慈祥地摸着他的头,一边听他异想天开一边轻描淡写的告诉他:“那可不行。”
虽然不行,但还是觉得孩子天真得可爱。
就这样我在十八岁失去了和奥特曼一起拯救地球的机会。大概是被那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吓住了,我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好像学生物确实是什么异想天开的决定。
最后我在我爸老同学的指导下学了计算机,他们给我做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是我真的很适合这个学科,即使我开机关机都不利索。
在每个期末的夜晚我都会无比怨恨,但我又没有人可以怨恨。归根结底这个专业是我自己选的,只是在作出决定时我的脑子一团浆糊,我不想让父母失望,也模糊的觉得应该相信长者的经验和建议。
所以我只能后悔。这种感觉就好像在考场上做选择题,学霸告诉你应该选A,但你怎么看都是C对。快交卷的时候学霸又急又气地问你,怎么不相信他,他还能害你吗。你改了答案,虽然改错了但你不能怨任何人,因为决定是自己做的。
而这个时候你看着学霸,却发现他早就保送上岸,这道题选A还是C对他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