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织染局,掌染造皇帝及宫廷所用缎匹,附属机构有在城西的蓝靛厂。
酒醋面局,掌管宫廷食用酒醋、粮酱、面豆等物。与另一宦官机构御酒房不相统辖。
司苑局,掌宫中所需蔬菜、瓜果。
十二监,
是明代所设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一员。
明代宫廷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等十二监,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司礼监,
十二监中,司礼监最为重要。
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首席秉笔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各秉笔分管各监各司局。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权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一个职务。司礼监秉笔太监除了握有批红的权力外,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可谓位高权重。
明代有名的权宦几乎都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
由于司礼监主管皇帝文书、印玺、宫内礼仪等业务,遂上升为“十二监”之首,成为内廷权力最大之机构,其主管虽仅具有外朝三品之级别,但有时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有“权过元辅”之称。
司礼监,无内朝之名却有内朝之实。内外廷设置皆相对应,司礼监对应内阁与御史,掌印太监位尊可比首辅,秉笔则职同次辅,掌东厂者权重视左都御史兼次辅。
“为什么司礼监太监权利这么大呢?”
人们狐疑。
“司礼监诸太监权力来自明代特有的票拟与批红制度。”
曹七七解释道: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批红”,亦称“批朱”,
指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
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
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
明朝张居正《明制体以重王言疏》:“凡官员应给诰勅,该部题奉钦依手本到阁,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详改定,誊写进呈,候批红发下,撰述官用关防挂号,然后发中书舍人写轴用宝,此定制也。”
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