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像江川经常想的,许多事都是发展阶段性问题,人到山前自然就能找到路。
纪录片当然死不了,未来有不少纪录片佳作,比如八年后《舌尖上的中国》,就很不错。
既然老师焦虑,能不能提醒她搞个项目,提前把《舌尖上的中国》拍了呢?
当然不行,二零零四年的大陆,美食还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拍出来也未必有人追捧,反而让忙忙碌碌的观众觉得这种所谓纪录片还是在玩虚的,一股中产阶级趣味。
不过作为课题,倒是可以提供给陆老师研究,写篇论文,拍一段作业。
所以两人就关于北京烤鸭的纪录片展开了讨论。
江川的建议是拍一个故事,以故事为主轴然后介绍鸭子。
陆小倩不太赞同,纪录片里编故事正是以前犯的毛病,现身说法,会显得不真实。
江川干脆把舌尖体示范了一遍。
“咱们一开头别提鸭子,从一个叫雪野江川的人聊起。
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农历初四,雨水已经过去几天了,北京春天的痕迹渐渐明显。
来自东京的雪野江川住在什刹海边的一片古老住宅里,这里曾经是清朝某个著名大臣的府邸,如今被改造成了宾馆。
午后雪野江川早早就出了门,步行几百米来到鼓楼,在这搭乘五路公交车,十五分钟后到达了中国最著名的广场。
他在这里拍了许多照片,游览了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群。
太阳渐渐隐去,时间差不多了,雪野江川沿着贯穿北京的中轴线往南走,绕过前门,去寻找穿梭中的北京美食……”
陆小倩抿嘴笑了起来:“北京豆汁?”
江川也笑:“北京豆腐。”
陆小倩不确定他的中文是否好到了这种程度,把笑容收起了:“您的这个建议真的很好,听起来非常动人,把纪录片拍出悬念了。”
她想了想:“既然提了来自东京的雪野江川,那么介绍完了北京烤鸭,自然也可以进而记录他回到东京,寻访曰本鸭子的吃法,把要表现的主题进一步拓展。”
江川点点头:“不愧是专业,您领悟得很快,可以顺便涉及相关的饮食、旅游文化等等,内容丰富、观众觉得有意思,才是纪录片的关键要素。”
然而曰本有好像没有烹饪鸭子的名菜,过于简单的烹调方式,似乎也难以产生复杂的菜肴。
所以后来《舌尖上中国》在做这种中日类比时,好像选择的正是豆腐,其实算不上曰本美食,只是演示了曰本人如何把豆腐做成了昂贵的食物,然后一家人一本正经地吃一块豆腐。
江川不过是提个建议,显然对陆小倩有很大启发价值,她的课题未必要做美食方面的内容,但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这顿饭迟到快八点才结束,临别陆风林说:“等我消息,我们很快会再见面的。”
陆小倩微笑着握手:“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