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开后,出现了感染人数明显上升,但是这种发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该病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这一水平是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张文宏说,未来通过疫苗接种,仍不能完全控制疫情的持续和反复,但如果在全面放开后,病死率降至流感水平,那么,就可以消除该病毒流行带来的严重后果。或者说,“新冠”危害通过疫苗接种后,短期内通过建立人群免疫力,降低至季节性流感水平。
他表示,人类如果没有疫苗,也会逐渐建立群体免疫、学会与这样的恶病毒相处,但这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同时要付出大量的代价。
至于大家关心的中国疫苗有没有效果?
最近智利完成的灭活疫苗上市后持续观察,在医学上称之为“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发表在国际最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这是一次比较硬碰硬的测试。
智利评估了今年2月2日、5月1日在全国大规模疫苗接种中国灭活疫苗人群疫苗的保护力,该队列包含列1020万智利人口,在2剂接种人群中,中国灭活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性为65.9%,预防患者的住院率保护力87.5%(95%CI,86.7-88.2),预防ICU入住率的保护力为90.3%,对死亡的保护力为86.3%。
智利疫苗接种的结果表明:中国灭活疫苗对新冠的重症化、住院和死亡的预防具有较高有效率。
如果以减缓传播和降低病死率作为目标,可以承担一定的保护,但是作为清零和根除疾病流行,可能是目前疫苗不能达到的目标。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开放后还会有人感染,未来各国均要面对的是疫苗降低了病死率与疾病的传播,但是市民防控意识依旧重要,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医院和疾控)的力量,才能最终达到与病毒和谐共处。
曾经经过的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的共存智慧
张文宏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
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
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智慧。
我们已经赢过新冠病毒一次,未来一定也会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
“所有长五人永远忘不了2007年7月2日。那天晚上,我们从测试大厅回来直接就去了会议室,食堂给我们准备了加班餐,300多人一个人都吃不下去饭。”
孙振莲,“80后”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射支持系统型号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人们记住她是2019年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飞的央视直播里,镜头无意中扫到她开心地笑;镜头再次转回来时,她已泪流满面。28日,她在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这样回忆。
2007年7月2日,“胖五”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孙振莲回忆,那段时间压力巨大:火星探测、月球探测、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都在等着我们,他们都有窗口期。以火星探测为例,错过了一次,要等26个月。
他们没有时间悲伤,只能归零,夜以继日地埋头再干。归零,就是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她回忆:“那段时间,我觉得世界都是黑白的,没有春秋冬夏,没有花开花落,也没有日出和晚霞。”
归零的过程一波三折,2018年11月发射失利宣告失败,第二次归零,改进后的发动机涡轮泵再次出现裂纹。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泪奔跑。终于,工程师们捕捉到了故障征兆:发动机的氧涡轮泵一头是低温的泵,另一头是高速的涡轮,最高620多摄氏度,每分钟2万转的速度转动,局部产生了共振。他们采用了新的结构,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