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占地百亩,用料为砖石巨木。考虑到采光的问题,没有建为一体的宏大建筑,而是盖了三栋三丈三的高楼,合天地人三才。穹顶以及墙壁开窗,具是明亮的落地窗,其间雕梁画栋,华丽非常。
三栋楼中间的一片地方,则是盖了亭台楼阁,游廊水榭,又弄了许多辩经讲学的场所,装饰也是十分的高端、大气、风雅。
王言掌握的竹简,全都存放进了文昌阁收藏养护,这些都是原版书籍,全是手书,许多的竹简,因为常常为人翻阅,都磨出了包浆,还是相当珍贵的。后来翻印的书籍,基本就如两千年后的图书馆一般,用着一个个的书架,成排的放着。
就这个文昌阁的规格,以及装潢的违制,已经足够砍头了。不过王大将军虽然是辽侯,但谁也没拿他当侯爵看,都是看反贼呢,他哪在乎那许多。
文昌阁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为了室内的采光,弄了许多玻璃,即便再有通风之法,夏秋之时也是热极。当然在制冰之法的加持下,这也不算什么问题,花不了多少钱。
总的来说,还是十分不错的。
王言要做的工作,就是每日接见一下来游学的士子,聊聊天,探探虚实,浅浅的给灌输一下他的想法之类的,正经的王大忽悠。
士子南来,须先于馆驿暂住,因为严格的执行验传制度,不是大将军治下之民,是不能到处活动的。待到大将军接见之后,才会办理身份证件,给他们安排房子等一应事物,他们才能在辽东生活。
这是王言要对过来的人都有个数,若不然也没有这么费劲。他得知道谁来了,谁是什么水平,以后考虑要任用的。
而安顿这些士子,往往他们就已经先欠下了一笔钱,有钱的自然无所谓,人家直接买地盖房子。没钱的,就得住王言的房子,那就得交房钱,一应生活,所耗颇多。总有支撑不住的时候,那时他们就要赚钱还债了。
初步的学生教材已经准备好,徒河已经开了八个学堂,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得去学习。这个是属于初步的培养班,目的只在于识字,以及初步的讲一些仁义礼智信孝悌恭谨让的道理,算是从小培养功德。
等到各种科目的教材完善,才会一点点的开始推广教育。
教材其实很简单,这主要在于统治者的目的,也就是王言的目的。他想要什么样的下一代,那就制定什么样的教材。
但是教材也很难,因为这涉及到文脉道统,现在王言开天辟地的要大兴文教,广开民智,并且还掌握着造纸、印刷之术,他这个大将军一力推行,又舍得花费钱粮,那么这事儿必然要实行。一旦实行,那么必然名留青史。
这一点,跟王言是不是一统天下没关系,因为史家是必定记录的。辽东那么多的士子,不是没有史家之人。虽没有给王大将军修起居注,但伴随着大将军的辽东史已经开始记录。
那么各个大儒就不得不考虑考虑这种事儿了,都想让自己的文字录入教材,供稚童学习,发扬自己的门派。所以现在不仅是辽东,整个大汉的文坛都躁动了起来。
每天快马往来书信的骑士不知凡几,相当热闹。而这也是教材进度缓慢的原因,老蔡这个教材总编,很为难啊。
这不止是认字、讲理的文科教材,余下的易学、医学、星象等等,全都有教材。这自然是王言的指示,他表示学问就要总结,就要发展,搞经学的,没办法自经学之中看出医理,都是不同的学问,那自然不同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