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看着刘健的神情,莞儿一笑,刘健沉浸官场几十年,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没想到今晚还有他想不明白的事情,朱厚照凑到他耳旁轻声说:“这是给新首辅搭台唱戏,科举改革千头万绪,没有内阁的一致支持是无法推行的”。
刘健这才恍然大悟,暗暗瞅了眼刘大夏,心里不免有些羡慕,随即想到弘治帝对自己的厚待,刘健反而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而后笑容更甚,如君臣相宜,大明朝何愁担心不能中兴。
刘忠稍显迟疑的问:“刘大人,按您所说,这无疑是大好事。但此举乃是挖那些士绅的根基,断了他们家族的希望,怕是........”。
“所以陛下先进行了军务改革,现在已经调整了各重镇和关隘的军队”,杨一清脸上露出稳如泰山的神色解释道。
“济之、司直,你们有何顾虑尽管提出来,今晚首辅大人就是在和你们通气,科举改革牵涉千万士子,考虑要全面一些,把影响降到最低,顺利完成科举改革”,刘健见王鏊和刘忠欲言又止,不得不再次开口提醒二人,科举改革已成定局,那就要摒弃别的想法,全心全意做好新内阁的第一件头等大事。
王鏊是礼部尚书,科举改革肯定由礼部牵头,王鏊就成了众矢之的,他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刘大夏双眼灼灼的看着王鏊。王鏊被刘大夏盯得有些心里发毛,刘健的话他听明白了,只是他有苦难言,白天升为内阁的喜悦现在已经烟消云散,他已经看到了自己头上的乌云密布,一个雷电就能将自己劈的体无完肤。
在场的人都有些同情的看着王鏊,又带着庆幸,庆幸自己不是礼部尚书。王鏊苦涩的舔了舔嘴唇,“陛下,首辅大人,臣自然是懂得科举的弊端和改革的好处,也非常支持陛下和首辅大人的想法,但欲速则不达,臣还是坚持先按照南北中榜分别施行,稳步推进。既然臣是礼部尚书,臣不得不权衡利弊,在施行过程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分步实施有利于朝廷总结经验,对下一步的施行有更好的帮助”。
“臣附议”,刘忠拱了拱手说:“陛下,首辅大人,臣若是说的不对,请斧正。按照陛下的设想,孩童从七岁开始入读,初级教育六年。先不说花费多少的问题,单单每个地方都要建立新式学堂,学堂还要请老师,若是老师仍然是八股的读书人,那么改革的意义何在?若老师需要懂得新的学说,臣斗胆问一句,有这么多新式学堂需要的老师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