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牧《梦梁录》里则专列“茶肆”记载杭州的盛况,“夜市与大街上茶肆林立,游玩的人很方便喝上一碗,大小茶楼中总有富家子弟聚会。”
那些茶坊多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而除宋朝都城以外的其他各地城镇,特别是山乡集镇的茶店和鬻茶的情况,数量和普遍程度,并不下于宋朝先后定都的开封和杭州。
南宋《夷鉴寺》中所记述的故事,讲及茶肆和提瓶卖茶的地方达一百多处。宋朝茶事最显著的特色还有斗茶的流行。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方式,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茶事不知劳。”说的则是当时的斗茶之风。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可斗茶文化却是唐时产生的,当时被称为“茗战”,只在小范围的上流社会圈子中进行,直到宋朝,斗茶文化才开放普及。
宋朝斗茶风气盛行,这种文化上至天子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喜爱。斗茶可以两人捉对厮杀,也可以数十人一起进行。
斗茶主要是斗汤色和水痕,汤色越白越好,清白胜过黄白、灰白。水痕就是看茶筅搅动形成的汤花是否会出现咬盏的现象。除了评鉴茶叶好坏,分出输赢外,大家还会以茶为令,吟诗作对,活跃氛围很是类似今天举办的文娱活动现场作文作画,也可以理解成喝茶的兰亭会。
现场的作诗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才华和机智,自古文人相轻,若是轮到自己做不出来,可就在同窗面前丢打脸了,一般来说,参加之前,都会抓耳挠腮打点腹稿,免得像那盏盏香茶,或青或白。
茶百戏可谓是宋人茶道的艺术,点茶的升华,以茶为墨,在茶汤里作画,称为“分茶”,“水丹青”。其类似于咖啡雕花,只不过可可与牛奶易于绘画,可茶百戏只有茶与水,仅凭一小茶勺边绘制纤巧如画的汤纹,点点飞鸿,孤山寂亭。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艺
上文提到宋人对饮茶的严格工序不由会让人想到日本的茶道,虽说相对之下没那么复杂,可若说毫无关联也不会有人相信。
茶道起源中国,由唐代商人带往日本,宋朝盛行的许多茶艺不仅影响了本土后世,也影响了日本的茶文化。如今我们到日本旅游品尝抹茶就运用的是宋朝的点茶法。点茶习惯用盏品茶,而日本的传世国宝——曜变天目碗,就是宋朝的茶具传入日本遗留物。
古代日本既不种植茶树,也不喝茶。到平安时代,日本品茶之风才在皇室、上层贵族阶层之间流行起来,他们的茶事活动也就类似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日本真正的“茶道”则是从室町时代的寺院茶开始的。
寺院茶也来自于中国,对于僧人来说,清苦的茶水可以提神醒脑,是参禅打坐的最佳伴侣。日本在向中国学习文化艺术、学习佛教的时候,便将寺院茶也一并学了过来,因而日本的茶道是和佛教一同发展的。
中国喝茶并没有日本那么多的仪式和程序,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茶文化,日本则称之为茶道。中国的茶文化融合儒释道三家的精髓,要求茶人保持一颗自然之心,茶人审美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茶人是人与自然的沟通。
日本茶道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的茶文化更强调随和自然,不然也不会出现散茶的盛行。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千秋,但日本茶道不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延续,而是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又一新生。
只是无论中国茶文化还是日本茶道,都是在精神的追求,想必也都离不开“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是南方生长的一种优质木本植物。常见的有一两尺高,最高的有几十尺;最粗的在巴山峡川地区,有两人合抱粗细。从外形来看——树象瓜芦木、叶象栀子、花象白色蔷薇、果实象棕榈、花蒂象丁香、树根象胡桃。
茶有几种写法,从偏旁来说或从草头,或从木旁,或草木合并。名称有五种,分别是茶、槚、蔎,茗,荈。
生长的地方,最好的生于乱石之中,其次是在石土混杂之地,最次的栽于黄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