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步就班的走,怎么会突然被人卡了脖子呢?
池树苦笑:“一个是资金问题,银行那帮家伙一个个精得跟猴儿似的,这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谁还肯出头?”
别说银行那边似乎也被打了招呼,就算不打,公司突然遭遇困境,银行不来催还贷款就好了,哪里还敢放贷款支持他们度过难关?
——银行是做风险评估的行家里手,万一他们公司就此破产,他们的贷款岂不成了坏帐?这个风险才没人肯担。
要只是这么一个难关倒还罢了,池树又说:“建筑公司虽然是我们的老本行,但老本行怎么就不能出问题?之前就跟你说过不要参与那块地的开发,你非觉得十拿九稳,现在临街规划的酒店置换突然搁浅,你觉得影响有多大?怎么解决?”
开发当然都是赚的,但利润虽高,房价也高啊。
很多开发公司赚的都是“固定资产”,很多小区到售楼部撤出,都会有一些尾房没有卖掉,尤其是商业部份因为价位的问题,会压在手上。
——随便一个门面就是上千万,有这种实力的完全可以去投资别的回本快的项目,而商家则更愿意选择租赁而不是买。
这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开发商赚的钱基本都压在商业地产上——不是说这钱赔了,一般情况下住宅卖出去之后,就已经有得赚了,商业部份便作为固定资产,通过直接租赁给商家慢慢收息。
这几乎已经是业内的常规做法,所以才会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名的各种商业广场遍地开花。
如果招商做得好,商业地产盘得很活,那这一块可以经年累月地大赚特赚,成为下蛋的金母鸡。
如果地段一般又没本事盘活,那就只能砸在手里当“固定资产”,除了申请破产清算的时候用得上,平时只能望楼兴叹。
他们那块地,地段就很一般,偏偏当初规划的是酒店,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酒店。
——投资人想把它开成五星级酒店,配套设施跟不上;想开成三、四星级的吧,地段不好旁边还已经有了同款,到时竞争恐怕很厉害。
幸亏之前罗氏开发公司的老总想要自己开会所式酒店,看中了那栋楼,想要通过等价置换的方式,用正新小区的住宅楼交换这栋十二层的酒店楼。
眼见着正新小区那边主体快要完工,马上就能换过来开始销售了,却有人向罗总推荐了另一处规划为酒店的商业楼盘!
那边的条件更优越,罗总一下子就被吸引走了,趁着合同还没签就直接给他们透了这么个底。
眼下他们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以更低的价格折算,二是也另寻出路。
一个是割肉,一个是全无头绪、难如登天。
池田听完来龙去脉,试着说:“我问问老罗,这么多年的关系了,怎么能唯利是图呢?”
池树听了都觉得好笑,在商言商,有什么多少年的关系不多少年的关系呢?
果然,池田要约罗总吃饭,人家推说忙,在电话里提了几句吧,那边全程在打太极。
横竖还是原来的意思:现在我有更好的选择了,你看看你那边打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