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被忽悠的两人真的找到了那辆有标记的车子,蹲守了半天,发现是张姓干事,好,接下来又在公示栏上看到了一封检讨书,好家伙,这实打实的绝对有旧怨啊。
“明天,咱们去哪些地方看试验点啊,人家不可能跟我们说的吧。”摄影师问道。
女记者的脑子挺好用的,想到沈固之前提到过周边的村落这几个词,就说;“要不,我们就沿着这样这样的路线走,要是真像是沈先生说的那样,那么我们最多走两个小地方就能遇到谢同志扶持的小试验点。”
摄影师夸她:“还是你的脑子好用,灵活,那我们明天就出发?”
“嗯,回去吧,我今天整理一下沈固的采访稿,你这边照片洗好了一定要保存好,我觉得我们不能让这件事轻易过去。”
摄影师也是个热血的汉子,当下决定这件事他一定参与到底。
于是接下来两人花了五六天的时间走访了周边的一些大队、城郊的小村落,好家伙,沈固说的那些讯息还是简化了的,谢琳琅简直尽职尽责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一路走来,还被当成是谢琳琅的助手,大家对他们两很热情。
都说农村人淳朴,可是要农村人同一时间认可一个人没有一句差评,那也是这个人的本事啊。
心中情绪翻腾,女记者总觉得这次的稿件,她非要拿出生平所学来润色。
润色,不是为了谢琳琅去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是为了谢琳琅,她就得用笔做刀去攻歼那个赵国标,而是她决定将这种精神很好的表达出来,与大家产生共鸣,让大家深刻的感受到谢琳琅这样的做实事的干部是多么的令人崇敬。
三天后,女记者顶着黑眼圈出现在主编的面前,精神恍惚的教了自己的稿子,随后请假回家睡觉了。
主编看过稿子,也是一脸的一言难尽的样子,随后擦拭了一下已经开始湿润的眼角,将这篇遣词造句平淡,却叫人忍不住投入感情的文章,校对之后立刻印刷。
“印多少?”
上次关于谢琳琅的采访报告,根本不够卖,这一次的文章里还揭露出了一些阴暗的事实,也用真实的笔坠出了真相,那么就……
“三十万份,印在第一版,篇幅全部给这文章。”
!文员顿时觉得主编疯了。
整个四亚才多少人,报纸还不算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有些人还真就负担不起这一份几毛钱的报纸,三十万份,主编真的疯了。
不管主编疯没疯吧,这命令是下去了,本地的印刷厂这两天就光印这个了。
等到开始上架售卖的时候,这份带有谢琳琅干事不可不说二三事标题的报纸,一下子,卖断了!
其中十万份,是周边几个城市的杂文报刊社收到信息给买下的。
四亚本城区也一下子消化了剩下的二十万份,学生,工人,这些不常订阅的,有两三个人合伙,甚至一个班的合伙买来看,就那么几天之内,这报刊上的内容传遍了四亚千家万户。
负责、为人民自掏腰包、干实事、受委屈、不加入某些人的势力就被撞还绝对不屈从,加上之前民众对谢琳琅这个名字还有印象,更是让这份报刊的威力加倍,一时间叹息的有之,以谢琳琅为目标的有之,也跟女记者一样去调查的有之,更有甚至,已经去找到赵国标的车子开始扎胎了。
而故事的主人公谢琳琅,看着沈固接受采访时候说的家庭里他是拿的微薄的工资,扯扯嘴角,这句话是认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