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洛接到崔秀宁的信后,也很是恼怒。
他也想不到,反弹竟然这么大。
反了你们了!
李洛气的在平章官邸摔了一个茶杯。一成的录取名额,你们都反对。可见,其私不可问矣!
李洛决定女子参加科考,出发点和崔秀宁并不完全相同。他无心改变男尊女卑的现状,他也没有这么伟大。
他纯粹是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文明高度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一个连女子都要通过制度设计刻意压制的民族,会有最优秀的文明?扯淡。
刻意压制女子,蒙蔽她们,让她们“无才”,那压制的其实是国家的力量。让一半的人力资源,无法发挥聪明才智。
唯一的“好处”,无非是满足了男子的虚荣心。
这不是傻吗?一群没有受过教育,见识浅薄的女子,会有多少民族精神?会懂得国家大义?她们教出来的子女,能有多高的素质?
就算相夫教子,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
允许女子考试,让她们看到希望,并不是为了让她们做官吏。而是促使她们读书明理,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
光开学堂让女子上学并没有多大用。科考都不允许,我一个女子上学何用?就算上了学,也没必要好好学习。
就像后世一样,倘若不让女孩子参加高考,就算强迫她们参加义务教育,她们也绝对会混日子,而不是刻苦学习。因为没有希望。她们读书明理没有动力,就只能继续无才便是德了。
哪怕从阴阳相济的角度看,禁止女子科考,也是不符合道家思想的。
所以,李洛才决定让女子参加科考,但录取名额控制在一成以内。谁成想,竟然满朝文武反对!
出台一个反传统的政令,向来是在政权初创期阻力最小。倘若在这个时期都无法推行,那随着政权的稳定,阻力只会越来越大。
可以肯定,现在都搞不定这个,等李洛一旦真的坐了天下,就更难搞定了。因为到时他会遭到千千万万人的反对。
李洛绝对不会惯着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像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那样,被文官集团绑架。
这个苗头,一定要掐灭。
李洛并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但要看谏言是否出于公心,是否志虑忠纯,臣子出自私心的谏言,哪怕是死谏,他也不会采纳,甚至要惩处。
虽然崔秀宁已经采取了措施,但李洛还是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令旨”,让亲卫秘密送回海东。
…………
这几天,海东的女子,很多都听说了一个消息。夫人本来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一旦考中,就有可能吃“皇粮”,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可是,却被朝堂上的大老爷们劝谏了。
在女特务们的煽动下,首先是织造处的织工们不满了。
她们在织造处做事,眼界比一般在家务农的女子要高,见识也多一些。其中还有少数是认识字的。她们知道了这件事,哪里会无动于衷?
在她们的渲染下,不到十天,整个海东的女子都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官员和将领们的日子,就有点难过了。
女子社会地位低不假,可是家庭地位,却未必真的低。甚至气管炎的男子也不在少数。
林必举这天回家,一眼看见最喜爱的小女儿颖儿嘟着小嘴坐在窗前,看见他这个父亲,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笑脸相迎。
而他的发妻蔡氏,脸色也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