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公布选角以来,除了刘亦菲等的扮相和中国元素,迪士尼首部PG-13影片、不一样的公主诠释等,也都让该影片在全球范围内话题性十足。
而虽然目前该片在内上映的时间还没确定,但此前Sir电影影迷社群的调查则显示,《花木兰》是今年内地观众期待值最高的进口片。
不过在期待之外近期传出的影片本身的改动,也让这部话题影片多些争议。据外媒报道,新版《花木兰》中,并没有出现当年动画版《花木兰》的男主角、木兰的上级李翔。
李翔的形象被分到两个新角色身上:甄子丹饰演的唐将军和安柚鑫饰演的陈宏辉。
这样的改动引发众多影迷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于这个故事的极大破坏?
这其实已经不是迪士尼第一次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强调类似的态度与主张了。在去年上映的另一部迪士尼真人公主电影中,《阿拉丁》的茉莉公主不再只希望嫁给爱的人,而是更高唱《Speechless》,希望打破禁锢、成为一国之君。
实际上随着以MeToo为代表的女性运动在好莱坞不断铺开,近年来好莱坞涌现出包括《三块广告牌》《伯德小姐》《宠儿》《一个明星的诞生》《朱迪》在内,诸多优秀的女性视角电影,此外《惊奇队长》《黑寡妇》等女性英雄也开始成为银幕热门。
虽然其中有一些创作和变化,常常会引发一些争议,也曾经被质疑是矫枉过正,但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现如今好莱坞的银幕视角确实在变得更加多元,女性形象早就不再单一化,这无论是对于电影的发展,还是观众的选择来说,都是一个向好的信号。
虽然在电影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已经有大量女性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但当时美国社会仍旧是男性主导着整个文化体系,因此直到6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还都常常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花瓶或是男性视角下的某类角色,她们金发碧眼、婀娜多姿、服饰优美,展现出女性外表上最迷人的一面,但有时却也缺少自我精神和人格上的独立。
这种特质主要体现在人物感情里,斯嘉丽用一句Tomorrowisanotherday激励无数人,但实际上斯嘉丽并没有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
最初斯嘉丽深爱艾希礼,可艾希礼却选择梅兰妮,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查尔斯死后,斯嘉丽又因为要保护家园,为了钱和第二任丈夫结婚;她的第三任丈夫白瑞德,也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拯救者的角色。
这种社会文化,在2004年问世的、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复制娇妻》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富人社区的太太们,在被“程序改造”过后,每位都高挑纤细、穿着保守、温顺美丽,一切以丈夫为准,却唯独缺少了自我意志,这也被认为是当时男性想象中的女性符号再现。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电影中角色的性别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即使是在很多像《乱世佳人》这样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电影,男性角色的比重、戏份也有远远高于女性。女性群体的银幕形象,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被大量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