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许秋看到“Reviews”,以为主要是综述文章。
结果点进去发现,这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实打实的实验工作,每个工作也都有一张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就“正常”多了,绘制的都是一些机理图,顿时高级感就上来了,有科研的味道了。
第一张封面中,描述的是“晶状体发育中细胞器退化的机制”。
第二张,“鸟类植绒过程中的非互惠相互作用”。
第三张,“细胞周期蛋白D的毁灭过程”。
第四张,“铁电薄膜中的极化涡流”。
第五张,“马达电路的形成”。
虽然高级感、逼格是上来了,但代价就是晦涩难懂。
就算是许秋,如果不看正文的话,只凭借一张图,也完全看不懂他们具体在讲什么,只能知道个大概。
比如第一张封面是关于眼睛的,第二张封面是生物学相关的……
这也很正常,科研圈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壁垒非常高。
就算是院士大佬,通常也只是在少数几个领域内深耕,极少见能够轻易跨界的科研工作者。
在几百年前,会有这样的全才型科研工作者,数学、物理、化学来回跨界。
不过,放在现在,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物了,可能也就小说里会这么写。
许秋继续往下看,是“LatestResearcharticles(最新的研究文章)”,只列出了最新的5篇文章,不过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不论是核磁图谱,还是二维色彩图谱,或者是ORIGIN绘制出来的图谱,都让许秋找到了一丝丝的熟悉感。
之前的封面配图,真的是一言难尽。
再接下来,是“Collections”。
这个单词,许秋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大概是提出了一个主题,或者指出了一类事务吧。
当下的主题是“体育科学”。
许秋看了下里面的详情,发现这个栏目似乎可以通过赞助打广告的方式登上。
比如,有一期的“Collections”栏目,标题居然是“种花家鹭岛大学,攀登新高峰!”
下面是一段描述:“鹭岛大学由华侨慈善家TanKahKee于1921年创办,经过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创新开放的文化。这所领先的种花家大学在化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公共卫生、海洋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并以其多学科研究的卓越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它立志推动其研究成果的转变,以服务于社会需求,这是其创始人的雄心壮志。”
许秋都惊呆了,也不知道鹭岛大学在《自然》上打了个广告,投入了多少资金,不过想必不会少。
不得不说,《自然》出版社确实比较会做生意,不论是一直出子刊,还是其他方面的商业运作,都远强于《科学》。
许秋估摸着,《科学》要不是因为本身资历足够老,可能早就被新生代的其他商业化期刊公司给干掉了。
再往下,是一个文章Altmetric指标排名,一共有四个位置。
Altmetric是个新概念,许秋之前没有听说过,于是便查询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