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最关键的效率数据的时候,许秋正在邯丹校区上课。
他当即在有机光伏团队微信群里发送消息,开始分配工作:
莫文琳负责到京城NIM做第三方检测。
韩嘉莹、徐心洁负责接下来的器件制备工作,至少要重复十批器件,之后莫文琳从京城返回后,也会加入器件制备团队。
邬胜男、范文堂和殷后浪负责完成各种实验表征工作,包括UV-vis、PL、GPC、NMR……
这对范文堂和殷后浪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熟悉有机光伏领域的整个表征流程。
此外,邬胜男她们还要负责给瑞典冯盛东那边寄送一批样品,测试TAS、TRPL等。
许秋则主要负责撰写文章,目标期刊《自然》。
和当初撰写《科学》文章一样,许秋首先登录了《自然》的官网投《自然》和投AM之类的期刊不一样,在投稿前多花费一些时间,去了解一下对方收稿的具体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自然》每年收稿量近万,而录用的仅有800多篇稿件。
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盯着《自然》,就算自己的工作在当前领域内已经足够好,也不是稳稳就能发表的,必须要把同期其他投稿给干掉,脱颖而出才行。
说白了,就是卷,世上本来没有《自然》大子刊,卷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而且,一旦投《自然》被拒,要么转到《自然》大子刊或者NC,要么就只能转投《科学》,容错率很低,只有两次机会,错过了就么得了。
不像投AM被拒可以投EES,投EES被拒可以投JACS,投JACS被拒可以投NC,甚至还可以往高投,到《焦耳》上碰碰运气,再不济,从AM转到AEM也是可以接受的,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自然》官网的网页加载很快。
许秋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相对于《科学》官网红黑简约的设计风格,《自然》的官网在颜色上没有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就是普通的白底黑字。
不过,《自然》官网的版面内容相对多一些。
许秋先是找到作者投稿一栏,查看文章投稿的要求。
《自然》对于文章的分类很有意思,只有两类,“Articles(实验文章)”与“非实验文章”。
这说明它们更加看重实验文章。
当然,整个学术圈也都是这样的。
因为非实验文章,不论是综述也好,还是短评也好,还是其他什么文章,都只能锦上添花,实验文章才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
《自然》对于“实验文章”的要求写的非常的详细:
“Articles是原始报告,其结论代表了对一个重要问题的理解的重大进展,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在印刷品中,它们通常不超过5页……”
“开头要有一个摘要段落,主要针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最好不要超过200字,这是独立于正文的文本,需要避免非必要的数字,缩写,首字母缩略词……”
“摘要段落的结构应如下:用2-3句话对该领域的基本介绍;对工作背景和基本原理的简要说明;对主要结论的陈述;最后,用2-3句话把主要的发现放到一般的语境中,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论文所描述的结果是如何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的……”
“正文要有3-4个图表,正文包括摘要的长度通常为2000-2500个单词……”
“重要但技术性的细节,可以转移到方法或补充信息中……”
“文章通常有30-50篇参考文献,要注意这些文献在页面上所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