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研究者在模仿其他人的时候,通常会优先找结构类似的体系进行尝试,也就是所谓的控制变量法,讲求一个循序渐进。
不然,没有参照的话,最终效率不管是涨了还是跌了,都不好解释。
另外,博后学姐这两周来,基本上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帮许秋合成新的系列材料上了。
毕竟,她之前近似的从许秋这边“白嫖”了两篇高档次文章,肯定是要还的,代价就是帮忙干活。
最终,博后学姐开发出来了包括Y11-Y20等在内的一系列Y系列受体材料,一共有十数种,每种差不多有50-100毫克的产量。
和学妹类似,博后学姐也只进行了初步的器件性能摸索。
不过,拿到手的结果却让她惊了个呆。
性能最佳的H4:Y18体系,效率居然有体系的性能次之,效率也有之所以性能最佳的是Y18,而非许秋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Y20,可能主要是因为博后学姐的重复性实验不足,数据波动性比较大。
当时,邬胜男看到热腾腾刚出炉的数据,暗自庆幸,还好自己之前14%的体系没有贪《自然》大子刊,不然估计得埋在自己的手里。
看现在这个情况,二元单结体系,有接近17%的效率,一篇《自然》大子刊肯定是没跑了,甚至还有一定的几率,能够再次冲击一篇CNS。
邬胜男不禁感慨,许秋上篇《科学》投出去也没过多久吧,现在居然就又有一个新的体系能够达到CNS的门槛。
为什么我就想不到这样去优化呢?
为什么我想到的优化就是“反向优化”?
博后学姐陷入了短暂的自我怀疑,不过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因为按照她对许秋的了解,肯定不会亏待自己的,有道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许秋吃肉,她喝口汤,多混几篇AM之类的文章,也可以满足了。
凭本事蹭到的文章,不寒碜。
其实,魏兴思之前在收到许秋实验想法的时候,得知许秋打算一次性合成十数种Y系列受体材料,也是有所疑虑的,担心一下子同时开展这么多实验,会不会“步子太大,扯到蛋”。
毕竟,科研这东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一旦方向走错了,最终的收益可能近乎于0。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会是0呢?至少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嘛。
但事实上,错误的选项可能有千千万万个,正确的选项只有那么零星的几个。
就算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项,对于总量来说,依旧是不起眼的,因为分母足够大。
不过,当时的魏兴思虽然有所疑虑,但还是坚定的对许秋予以了支持。
因为不管怎么说,许秋有历史战绩作为支撑,所以还是值得魏兴思无条件去相信的。
现在,魏老师在组会看到这样的结果,他知道自己当初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笑的合不拢腿,翘着二郎腿,抖呀抖的。
魏兴思想的更加深远一些:
按照现在这个走向,仅仅是初步尝试,就已经达到的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