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听下来的感觉,大概就是“在做了,在做了,但还有做好”,具体完成度有几成,不是很好界定。
田晴做的实验,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她直接用许秋他们制备出来现成器件,进行CELIV、TOF测试操作就可以了。
而且,因为许秋改进了实验室用的ITO基片图案,所以现在测试CELIV、TOF都比较方便。
像之前用进口的固定面积的ITO基片,有效面积只有0.09平方厘米,在测试CELIV、TOF的时候,就需要反复对光,让光斑打到器件的有效区域内。
不然,如果激光没有正好照射到电池器件上的话,就无法得到信号。
现在这种2平方厘米有效区域的电池器件,就不需要对光了。
因为激光斑点的直径大约是5毫米左右,也就是大约0.2平方厘米的面积。
随便让激光对着器件射就可以,根本不怕射歪。
陈婉清带来了一些蓝河公司那边的消息。
现在蓝河公司已经开发出来了第二代刮涂机器,目前基本调试完毕,打算正式上市,定价相对于第一代机器,上浮了20%。
魏兴思没有打算继续购买第二代刮涂机器,现在组里有一台一代的刮涂机器基本上也已经够用了。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组里实在是没多少仪器费可以报销了。
另外,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的近期销售势头果然有所回落。
这也很正常,除了市场暂时饱和,竞争对手反应了过来这些原因外,可能也和高校陆陆续续开始放假有关。
许秋组会没有汇报,《科学》文章写好投出,自己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本来他还打算在放寒假前写几篇关于Y系列材料的文章,然后投出去呢。
现在看来,时间完全不够,根本写不完,只能等收假过后再说了。
可能很多科研人的愿望,就是可以完完全全不考虑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当中。
但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动用钞能力,比如聘请一堆科研助理之类的帮忙干杂活。
不过,大多数课题组并没有这个实力,不得不把各种各样的杂事分摊给学生。
韩嘉莹除了帮许秋制备叠层器件外,自己的工作也没有落下,PTQ1工作的文章,目标期刊AM,已经写好投出。
邬胜男已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Y系列材料上,她现在既负责之前许秋开发的Y1-Y4材料,又负责自己合成的Y5-Y7材料的各种表征工作。
她在组会上汇报了一下最新的进展情况。
需要到课题组外进行的大部分表征数据,除了光源等比较难测的以外,都已经拿到了手。
而在课题组内部就能进行的表征测试,也都补充的差不多了,包括光吸收、能级测试、光电性能测试等等。
当然,这些数据都只是初步测试的结果,在实际撰写文章的时候,可能还需要重新测试。
目前,性能最佳的体系还是许秋的J4:Y3体系,被邬胜男做到了而她自己设计合成的三种体系,效率仍然普遍停留在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