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系列受体和IDIC-4F也可以说是同源的,都是基于ITIC的衍生物。
另外,许秋还放上了最新的Y系列、叠层器件的实验数据。
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在别人审核本子的时候,审核人是能看到这些内容的,如果是没有正式发表的工作,到时候可能会被跟风。
不过,许秋也不是很虚,他放上去的数据只是初代的Y系列受体材料、初代的叠层器件。
就算几个月后被人跟风,可等到那个时候,自己的研究肯定会有进一步的进展,别人模仿的只是几个月前的自己罢了。
其实,许秋很希望在重点项目申报之前,能把Y系列或者叠层器件两者之一的成果落地。
最好是来一篇CNS,这样重点项目申请的成功率还能够再往上提一提。
但仔细想想,还是稍微有些困难的,重点项目的申报是明年的三月份,距离现在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
就算现在现在马上做出一个体系,效率突破15%、16%,也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整理实验数据、撰写文章,投稿后还要等待审稿、修改,估计文章正式发表至少得半年。
应用科学,不论是成果产出,还是文章发表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要发CNS,拖个半年,甚至一两年时间是常有的事情。
魔都综合大学有一位博士,他在博二开始一个项目,博三的时候取得了突破,写好文章后投了《自然》。
因为要等手上《自然》文章的发表,最终延毕了一年。
而基础科学,如果真的是非常重大的发现,不论是成果产出,还是文章发表的周期都比较短。
比如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或者推翻了之前的某条物理、化学基本规律,这种档次的工作投CNS估计会被秒收/秒拒。
大佬秒收,扑街秒拒,大概是这样。
当然,真的要取得这种重大突破还是比较难的。
现在人类社会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
类似于人们戏称的“聚变距离实际应用永远有五十年”,很多基础领域的难题,确实也是“50年”、“50年”的往后推迟着。
至于为什么是“50年”,大概是因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一生就是50年吧。
设定一个50年的远景目标,有点像是给驴子的前面吊上一根胡萝卜,以免驴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也因此,如果偶在基础科学上,有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大概率不是真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高手在民间”。
每年中科院都会有大量的民间科学家拜访,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是其他什么数学难题。
然后一看他们用的方法,是初等代数,再一打听,学历是小学毕业……
倒不是看不起初等代数和小学学历,实在是很多科学问题都是有门槛的。
“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上很简单,就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简单不代表没有门槛。
除了数学领域,物理领域也被民间科学家们给占领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永动机,每年都有不少人号称自己制造出了永动机,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假的。
或许这正是人们普遍希望“不劳而获”的一个体现吧。
不过,有一种名叫“饮水鸟”,或者“饮水鸭子”的玩具,可以实现在某种情况下的“永动”,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