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追问:“那后来呢?”
穆雪偏过头看了眼许秋,答复道:“去了清北大学,大一就是正常入学,大二我参加了清北大学的‘闯世界计划’,到MIT(麻省理工学院)交流了一年,基本上是去那边的实验室过了一年的柱子,最后发表了一篇SCI文章,二区的小文章。”
顿了顿,穆雪继续说道:“大三把剩下的课程修读完,同时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发表在了AFM上,暑假跨校保研到了魔都综合大学这边,大四的时候,我又以交流生的身份来到魔都综合大学这边做毕设,在我叔叔那边发了几篇文章。”
许秋听完之后,终于明白穆雪是怎么进国奖答辩的了。
同时心里暗暗感慨,出身好资源就是多啊,大学四年跑了三个地方,还都是顶级高校。
像清北大学那个“闯世界计划”,许秋之前也是有所耳闻。
这个出国交流计划需要自己去联系国外的学者,而不是学校安排的。
对于学生来说,既然都已经进了世界排名在二十左右的清北大学,要交流肯定也是去世界前十的大学,比如MIT,Stanford(斯坦福),Berkeley(伯克利)这种大学。
可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人脉,怎么可能联系的上这种顶尖名校的大佬呢,很多机会对他们来说就不存在。
国外的人脉文化虽然没有国内这么历史悠久,但也是存在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推荐信制度,要去漂亮国读研的话,都是需要推荐信的。
而写推荐信的人的身份,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比如,你拿着几封诺贝尔奖得主或者名校校董的推荐信,和她拿着隔壁王叔叔写的推荐信,份量自然是不同的。
穆雪突然问道:“对了,你答辩准备的怎么样,可以看看你的PPT嘛?”
“可以啊。”这个没什么避讳,许秋随意点开了桌面上的答辩PPT,翻动了几页。
穆雪看着PPT上两篇大满贯的AM文章和一篇《自然》子刊,加上后面列的一大堆学术成果,直接惊呆了:
“这些都是你的工作?!”
“嗯。”许秋淡定点点头。
“厉害,厉害,”穆雪赞叹道:“我在清北大学和MIT交流的时候,都没有遇到过像你这么强的本科生。”
穆雪又开玩笑道:“还好我是13号,在你前面,如果我是15号,我肯定要和你换号牌,不然压力太大啦。”
许秋笑了笑作为回应,然后指了指穆雪的电脑,说道:“你的呢?”
“那……我就献丑啦。”穆雪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打开了自己的答辩PPT。
许秋看了看,穆雪的PPT和他的格式相近,也是放了三篇代表作。
最后面列出全部的学术成果,一共三篇一区一作,两篇一区二作和一篇二区三作。
她的三篇代表作,其中一篇是那个AFM综述,文章正式发表的时间是在一年内,因此可以用于评奖。
另外两篇文章,都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上的。
ASS这个期刊,就是之前吴菲菲吐槽过的那个大类二区,小类有一区有二区有三区的,因为和材料相关的小类是一区,所以就按一区算的期刊,这也是材料系承认的,为数不多的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3-5)的一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