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接回到216,远远的就听到来自韩嘉莹的呼唤:“师兄,帮我涂下有效层好不好~”
“好——”许秋隔空回复了一句,然后径直走进实验室,一边穿实验服,一边随口问道:“准备做多少器件?”
在器件制备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有效层的旋涂了,而实验室有机三人组中论旋涂功底,许秋自认是最强的,这也是他主动揽下器件制备的原因。
“一共十八片,九组溶液,每种参照之前的最优条件制备两片,”韩嘉莹顿了顿,补充道:“我一共准备了二十片氧化锌基片,应该够用吧。”
“没问题。”许秋自信满满道,二十分之十八,也就是说只要保证百分之九十的良品率就可以,对他来说并不难。
清洗手套箱氛围、开始旋涂、同步用氯仿溶剂擦片。
花费了半小时的时间,一共得到十八片薄膜涂覆均匀的基片,零失误。
由于这些体系都不需要退火,许秋直接把他们转移至蒸镀舱中,开始抽真空。
这次的新材料,许秋并没有放入模拟实验室II中优化,主要是没必要,结果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就不需要浪费积分。
积分花费在学姐开发的新型非富勒烯受体上,收益会更高一些。
午饭后,许秋继续撰写毕业设计的绪论部分。
因为他的四个工作,主要都是针对于聚合物给体材料的传统富勒烯体系,所以不能直接翻译他之前发表的那篇非富勒烯综述作为绪论。
不过,不能翻译自己的,翻译其他人的就可以了。
许秋找了几篇同行发表在AM、EES以及上的大综述,再加上自己的那篇ACSEL综述,一共四篇,作为参考资料。
其实,以许秋现在对有机光伏领域的理解,绪论这部分不参考文献,用他自己的话来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来比较麻烦,二来可能有所疏漏。
绪论嘛,本身就是要集百家之长,既然决定打造一篇精品毕业论文,自然要把每个细节都处理好。
晚上,韩嘉莹拿到了这批器件的测试数据。
九个体系中,最佳的体系是的体系,最高效率达到了6.4%,超过了学姐之前的IDT-ICIN体系的最高性能数值,不过提升并不显著。
虽然只是初步的结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达到7%,但是指望和那篇《自然·材料》文章10%的效率比肩,还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这种给体优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许秋之前的猜测,目前这种宽带隙给体窄带隙受体的搭配,对给体材料的优化大概率只能锦上添花,也就是在原基础上略微提高,想要让器件性能大幅度提升,主要还是得挖掘受体材料的潜力。
不管怎么说,就目前这个情况,又可以发表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