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六点才吃的晚饭,现在才九点多……”许秋吐槽道。
“这不是知道晚上有宵夜吃,特意留了肚子嘛。”韩嘉莹解释了一句,顿了顿说道:“话说等我们的3D-PDI体系文章都发表后,还要继续尝试其他PDI体系吗?”
“没必要,”许秋摇头道:“这个领域我们能把手上的文章都发表就足够了,之后除非把效率冲到10%以上,或是提出什么新的观点,不然也发不了更多的好文章,最多就是JMCA、CM之类的弱一区。”
顿了顿,许秋继续分析道:“目前来看,我估计PDI体系上限也就是10%左右,或者再往上估计,顶天能到12%,大概率无法超越富勒烯体系。而且想要达到10%这个数值可不容易,肯定绕不开大量的材料合成、器件优化,需要反复试错,性价比太低,我们就不去浪费这个时间,不如这个任务交给同行来做,然后我们把精力留给更好的方向。”
“那我们也和学姐一起做ADA体系吗?”韩嘉莹听明白了许秋话语之中的潜在含义。
“没错,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ADA领域,”许秋点点头,解释道:“刚刚徐正宏他们发表了一篇《自然·材料》,把非富勒烯领域的效率上限提升到了10%,虽然从短期来看,发文章的门槛是提高了,尤其对学姐非常不利,但从长期来看,可以把这个领域的热度炒作起来,吸引其他研究者来一同研究。”
同一领域内的研究者们之间确实存在着竞争关系,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科研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想要推动一个大领域的发展,一个人或是一个课题组的力量是不够的,哪怕是院士大佬,也需要一群小弟来帮忙。
就比如,有机光伏领域,有人负责开发给体材料,有人负责开发受体材料,有人负责研究其中的电荷输运机制,还会有人去研究新型传输层材料,从其他层面去把器件的性能优化到更高,或是研究卷对卷加工、环境友好型溶剂、大尺寸、柔性这些与商业化相关的技术,为将来有机光伏器件走向应用铺垫道路。
研究者越多,领域就越热门,领域越热门,发展就越快,领域发展越快,进入领域内的新人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冷门的领域,如果没有重大突破来打破恶性循环,最终就会走向消亡;这也是马太效应,赢者通吃的体现。
“当然,最关键的原因,是我认为有机光伏领域的未来,”许秋停顿了一下,认真说道:“就在非富勒烯领域!”
“师兄有什么具体的研究计划嘛。”韩嘉莹问道。
“计划么,”许秋尴尬的摸摸头,“随机应变算不算计划。”
“随机应变……”韩嘉莹扶额,“我还以为师兄已经成竹在胸了呢。”
许秋摊了摊手,解释道:“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领域,可不似之前做的PCE11以及3D-PDI体系,有现有的体系可供参考,也就是说大方向上可以判断,但是具体的细节无法提前得知,需要我们以及其他同行不断摸索。”
韩嘉莹好奇道:“徐正宏他们组的一些前期工作,也可以借鉴的吧。”
“嗯,合成手段可以借鉴,毕竟很多合成反应都是同样的类型,”许秋话锋一转:“不过在分子结构设计方面几乎没有参考的空间,没办法,他们之前的效率数据太低了,大多数都在5%以内。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们做了一些分子结构优化,把效率从2%提升到了3%,这种程度的提升,说不准就是实验误差导致的,或是低效率的那个体系器件加工条件没有优化到位。”
“那他们刚刚发表的那篇《自然·材料》呢?”韩嘉莹化身为好奇宝宝。
“嗯……”许秋思索片刻,解释道:“那篇工作虽然把效率提升到了10%,但只是一个孤例,除了给我提供一个在D/A单元之间夹其他单元的想法,以及关于稳定性研究的思路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